2019031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84集
繪圖/黃逸樵
是一色一香
為極微之物,
是盡有中道
實相之本體。
空未生我之前,
實無我相之相。
「是一色一香為極微之物」,我們日常生活中,都沒有離開一色、一香的極微之物。一切的物質都是一色,我每天一早都要經過的大空間有無量數看不見的微生物,這也是色啊。走在路上,有很多看不到的障礙物就是沒有障礙。那些看不見沒有障礙的東西,就是極微細的灰塵、極微細的細菌......等等。
這些極微細之物,眼睛看不到,也感覺不到。有所感覺所了解的,「今天空氣很清新」或者「今天的氣候很悶熱」,這種感覺就是「嗅覺」,那個極微極微細的氣體、氣流......等等。這「一色一香」無不都是「極微之物」,每天在我們周圍的空氣等等,接觸了又沒有感覺。
這與我們的日常很接近,「是盡有中道實相之本體」。這些世間法、出世法,都是我們要學的真道理。無論看得到或看不到,中間都有極微妙的道理存在,不執有,也不執空,不空不有,就是中道。法在生活中,我們抱持正念來看一切事物,做我們要做的方向去身體力行,無不都是實相之本體;是我們心靈感受真實法的本體。所以,實相之本體盡在中道,實相之本體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一色一香,我們就生活在極微的大空間。
這個大空間,「空未生我之前」。八十多年前,「是我年幼的時候,當時我在哪裡啊?」「五十年前,我是長得如何?」那個時候不是我,那個時候是我,到底是我,不是我?這當中到底是生我、還是未生我?出生到現在,當中到底有沒有「我」?說沒有「我」,為何能說慈濟半世紀前是如何走過來的?現在要再回過頭去找那個時候的我,又在哪裡啊?
在行蘊中,時間的流逝是極微細;在大自然法則,身體小乾坤的新陳代謝也是不斷地變化,過去了,求不可得,再也找不回來「我」了。但是我還記得「我」,只求那個時候的我,無體無相,這種「空未生我之前」,還未生我之前的未生我,又是如何?只說今生此世,很多的過去已經不可復尋,不過記憶猶在。
一切眾生皆具備嗅覺功能,凡夫就是聞近處、聞香臭。畜生雖然業重,生在畜生道,卻也有嗅聞的良能;牠們可以聞出微妙的特徵,展現牠們的神功。譬如警犬,接受警察和軍方的訓練,牠們可以聞嗅出各種毒氣、毒品,甚至武器或者人的氣味。
即便是很微妙、極微細之物,鼻子就是具有這麼特殊的嗅覺功能。這極微之物,是真、是實?各人經歷過的回憶是真的,所以無假也,就是非空也非有,現在說「有」,拿不出來;又「空」的,一切都沒有。
「非空非有謂之中」,這就是中道。所以,實相本體;實相就叫做道理,道理的本體就是極微之物。看不到也摸不著,但就是有道理,實相就是道理、真諦。我們若知道這些事情,就不會說鼻根沒有什麼作用。認真分析起來,在法中用心去找,也會找出無量數的例子。過去說得不少,未來還是很多,這叫做「無量義」。《法華經》卷首就告訴我們「無量義」,不可思、不可議、不可說。
經云:「是人鼻清淨,於此世界中,若香若臭物,種種悉聞知。」是人,就是這個人,也是有心修行的人,他的心已經很清淨,都沒有煩惱,也沒有無明障礙了,因此得鼻清淨。那個覺力很清楚,不會受到父母所生的凡夫肉鼻所阻礙,全都清淨了。那種氣氛的感覺會很遠、很長,很清楚了解。
不只對事,有形、無形的氣象以外,就是無形、極微細的時空遠近,他也是用清淨的鼻根去感覺,全都沒有錯謬。所以,「以香比善」,就是很多的善德累積起來,將它譬喻作香。我們前面所說的都是善法,而善法就是香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