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3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81集
繪圖/黃逸樵
持行修福祉謂之功,
明明德真誠施無染;
行諸善無求謂之德,
是德見性真空妙有,
灑播善種轉識成智。
「持行修福祉謂之功,明明德真誠施無染」,我們人人都有心修行,不一定是出家才叫做修行,修行是人人回歸本性,叫做「持行」。能夠為人群付出、為人類造福,這是我們出自內心的誠意──是對的,我們願意去付出,這叫做「功」;付出無所求,不為自己,只為造福人群。
「明明德」,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」。人人本具善性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這個本性的「性」,就是「明明德」。孔子所說的「在明明德」,也就是我們要回歸本性,了解人人都有這種清淨無染著的善。
「明明德真誠施無染」,施無染著,我們付出無染著,還要心存感恩。在菩薩道場,讓我們有機會去歷練菩薩行。
「行諸善無求謂之德」,前面說「功」,接著「明明德真誠施無染;行諸善無求謂之德」,就叫做「功德」。行慈,「行諸善」,我們做很多善事,都是付出無所求,做了之後大家輕安歡喜,這叫做「法喜充滿」。
在臺灣令人記憶最深刻的就是「九二一」,距今接近二十年了。二十年前,大家再回憶一下;當時無數的菩薩從地湧出,面對極苦難的眾生要如何膚慰,如何容納?當時日以繼夜是如何做的;一幕幕影像很鮮明地一直從腦際湧現出來,人人的回憶都是精彩而豐富。
行腳到高雄時,同樣向大家呼籲,一回想起來,災情之重不下於「九二一」的「八八」水災,我們也能回憶,距今將屆滿十年了。當時愛心團體一一浮現,我們慈濟從開始投入付出,直到最後為災民興建大愛村,都没有缺席。
當時那種真誠的付出,無所求的解脫,這是「施無染」,在我們心中都沒有掛礙。回首前塵,實在很讓人感動。所以,人人起自於「明明德真誠施無染」,從我們行持,為人間修福祉,真是名副其實。
「行諸善無求謂之德」,因為鼻根能聞出很多香味,就是積萬善為香。這善就是德,《無量義經》也提到「道風德香薰一切」,德的香風一飄過來,就表示人人本性這念善心,也等於帶動善念的風氣。僅僅用鼻來聞,就會香。
六十年前,臺灣中南部也有過悽慘的八七水災;時間過了,地上的房屋莊稼可以再復建,但是久來也會為世人所淡忘。「八八」水災,我們都有投入去做,現在回憶起來,還是很新鮮。
住進大愛村的居民合起來就有一千兩百七十六戶,就此轉變他們的人生,人人應該是過著幸福、健康、歡喜的生活。這是因為人人有「是德見性」,我們的明德見性,是「真空妙有」。
「灑播善種轉識成智」,付出無所求,我們要將善的種子不斷地撒播出去,這就是「轉識成智」。菩薩在人間付出無所求,不斷不斷地一直付出、造福人間,這就是積萬善。
前言:「若在妙法堂上,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」。忉利天、諸天的天人都是行善、積福才能夠生天。
經云:「如是展轉乃至梵世,上至有頂諸天身香,亦皆聞之,並聞諸天所燒之香。」
不論是忉利天、梵天,他們在享樂中散發出歡喜的香氣。香就表示歡喜、快樂,那種氣氛,也就是福。我們若能每天都沒有擔憂、很歡喜,就是最幸福的了。
因為道德累積來的香,這個身就有這樣的福報;因為他鋪路、開道,所以現在報得享受天樂,這股香。思想、意念都很乾淨,也是表達我們在「靜思惟」。亦即我們的思想、心念都是清淨無染著,那種至高無上的香。所以,「無色、無味、無有相,卻有戒定慧香」,我們的心念,時時都在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叫做「五分法香」。
這五分法香,人人的精神理念時時要具足這五項的香,叫做解脫。雖然沒有這副身體的感覺,心靈則是清淨無染,也就是解脫。五分法身,解脫知見,清淨無染著。我們修行,能夠到達無染無所著,這就是結果。
我們所要追求的就是了無掛礙,期待普天下人人都能快樂,樂人人之樂,喜人人之喜。我們所要享受的這個大環境,只期待風調雨順、人人平安;一旦有災難,平安的人無所求的去付出,這是很超越,叫做解脫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