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聞法受用 如薰衣香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30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80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諸香譬以五分法身。
一戒香,二定香,
三慧香,四解脫香,
五解脫知見香;
聞法受用,如薰衣香。

期待人人將法入心,落實在行動中,這是我們聽法的目標。「諸香」,一切善法譬以香,一切的善譬喻香的氣氛。在此用「諸香」作譬喻,「譬以五分法身」。我們學佛要明心見性,就要將心調適過來,一切善法就從這五項開始。

「戒」,四眾弟子的根本戒,也就是「五戒」。何況發大心的出家修行者,要守的戒就更多了。戒守得好,人人就有戒香;無論在家出家,能夠守持五戒法,也就是諸善法。

第一是「戒香」,守戒。要守的戒包括護生;戒香內含的道理是很豐富。日常生活不僅要戒殺,還要培養慈悲心,身體力行萬種的善法,就是「戒香」。有戒的善集合在一起,那種香就是戒香。

二是「定香」。學佛要戒、定、慧,還要聞、思、修,我們來人間的目的,就是要利益人群,這是我們的使命;人人時時都要提起這分使命感,無懼於紛至沓來的辛苦。不怕辛苦,堅定我們的毅力,發心生生世世誓願度一切眾生,這叫做堅定。

入群處眾都要經過很多困難,遇到困難就需要定力、定心,才能一一克服困難,繼之就要有那分定力去完成。只要有堅定的信心、用心,絕對做得到,這就是「慧香」。只要應該做的,沒有做不到的智慧,叫做「戒香」、「定香」、「慧香」,將這些善法集合、展示出來,就是戒、定、慧三香。

第四是「解脫香」,人生苦難偏多,都因為煩惱無明造作惡業,造成很多很多的災難。天災也是人所破壞、累積來的。這個過程是累積近百年、幾百年,甚至幾千年,人類長時間的無明所累積。佛陀時代的人類就是這樣了,佛陀才會一直說要去除無明,一切禍端都是從人的無明開始。

我們要去除煩惱無明,必定要守戒,還要有清淨的智慧才可以求得解脫。無明只是一個心念,心念是看不到,但是做出來的一切無不都是造業。造業、受業如是因果循環,就很苦了。除非我們解脫了,就不再有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,這都是很微細。

第五「解脫知見香」,我們已經解脫了,但最重要的是知見。知見,絕不盲目,真正有智慧的解脫,是蠢動含靈皆平等,煩惱、無明的染著全都去除了。《無量義經》說︰「解脫、解脫知見之所成就」,還有「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」,還要解脫知見。

「聞法受用如薰衣香」,「聞」,在經典中,聞得很廣,聞到的香就是一切善法。若如此解說,才能解釋鼻根的功德,聞出香氣,就代表很多的善法;善法就如同香草,我們的衣服靠近香草,自然也會薰到香。

借重鼻根的功能與大家分享,我們要用鼻根,嗅出空氣周圍的氣象與氣氛。人與人的氣氛,以及天下間的氣候等等都是累積來的,要如何將它善解過來?聞法、說法、傳法,這世間有病了,就要用法藥醫,這就是法的藥。我們已聞出病相,就要用法來對治。

經云︰「若在妙法堂上,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;若於諸園遊戲時香;及餘天等男女身香,皆悉遙聞。」妙法堂就是善法堂,這善法堂就在忉利天。忉利天天人的壽命是幾千歲,天福很大。帝釋天主在這個善法堂,為諸天眾說妙法。諸天已經很有福了,他還要不斷地為他們說五戒、十善法。

因為他們累積了很多的善法,自然身上就會散發出香氣;無遠弗屆,香氣可以傳得很遠,故說「遙聞」。因為修行者的鼻根能夠上達天堂,下通地獄,周圍種種景象的香氣悉能聞之。

佛陀教導我們,人生所做的事情,善的做就對了,不應該做的要及時斷除。這是佛陀教我們要修一切善、斷一切惡。「是人依教行」,就是這樣教導我們,天人常來聞佛法,也是依教奉行。

「不捨道法,得煩惱解脫報,是名天人師」。我們修行不求上生天堂,只盼望能夠超越天福,成佛道,能夠為天說法,這叫做「天人師」。佛的十德號之一就是「天人師」,這是稱頌佛德。希望人人聽法要「真用心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