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薰諸法香 持戒定慧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30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79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勤聞思修,薰諸法香,
持戒定慧,得三法香;
入群眾中,修六度法,
知識共行,立願守志。

學佛要很殷勤,人人勤學佛法必定要用心行,這是我們學佛的目標和方向。「勤聞思修」,勤聞、修行,不管法是聽來,或讀誦而了解的;還是要多聽、多聞。讀,是自讀;我有時間、有興趣,我很樂意讀誦經典。

聽法就不同了,法聽進來還要好好地思考,用心體會了解,即便這句法好像很深,一時聽不懂、無法了解,也要「留著」,但是我還要繼續聽。

聽法之後還要再「思」,法筵結束了,下了講堂,要將儲存在記憶中的那一句法再提起來,反覆思索,直到全都清楚明白了。知、識,既知且識,就要納入修行,這叫做「聞思修」。我聽懂了解,也做得到,就要身體力行,就是「聞思修」。

「薰諸法香」,常常薰習法香,自然我們的威儀、舉止、動作同樣也會薰染到聞思修的氣質。修養涵德,「修心養性,端正行為」。

「持戒定慧,得三法香」,戒、定、慧,「戒」,就是要守規矩。在家眾的根本戒,除了「五戒」還要兼持「十善」。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,這五戒要守得住;五戒再延伸出去就是「十善」,我們身不殺、不盜、不淫;口有四項:不妄言、不綺語、不兩舌、不惡口;還有,我們的心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身三、口四、意三,合起來就是行十善。五戒十善,是每位佛教徒都要用心行持的。若能如此,叫做持戒,心就不會有虧欠。

出家的戒律尤其嚴謹,比丘有兩百五十戒,比丘尼則三百四十八條戒律,更詳盡的細目,就有五百戒。總而言之,行持戒法,我們的內心、行為等等,都在戒律中。倘若內修、外行的戒法都守住了,我們的心就會很篤定,不受人間事物所影響,「擔憂」是難免,「煩惱」就沒有了。

「定」,是我們修行者的基礎;「慧」,就是智慧。而且,慧是平等慧,不會偏袒任何一方;我們不僅愛人,也愛一切物命,這叫做「平等愛」。「得三法香」,法要常常薰習,殷勤付出去做,都沒有離開我們的日常生活;若能如此,日日都在戒定慧中。生活守規矩,處事要定心,對待一切要平等,人人應該都做得到,這叫做「三法香」。要入人群行菩薩道,總是這三法一定要堅守著。

「知識共行」,大家在佛法中求知求識,即知即識,我們更需要共知共行;要共知、共識、共行,若沒有身體力行也是惘然。所以人人要「立願守志」,我們方能向這條道路一直精進。

幾天前也說過一切善的香,就是所有一切的善合在一起而構成德香。譬喻天地間所有一切草、樹木、花等等的香,我們的鼻根「無不聞知」。就是所有香氣都能從耳朵、鼻子嗅聞到,亦即耳朵能當眼睛,眼睛也能當耳朵用,看到花,鼻能嗅出花香。過去也說過,眼、耳互用,與鼻子也能互用,只要我們的心很定。

經文又說︰「又聞諸天身香──釋提桓因在勝殿上,五欲娛樂嬉戲時香。」前面提到草木無情,接下來要說的是有情,就說到天人的身香──身的香。天人,先介紹釋提桓因,也就是梵天王,從他的身、他所住的周圍環境而介紹出那個香。他能夠報生在這麼好的環境,就因為他累積很多的善行。因為他的心沒有煩惱,謹守五戒、行十善法,這就是「和合萬善」;萬善和合所得到的果報,也就是天人的報身,「名為和合萬善所出之香」。

釋提桓因就是天帝釋,他敬佛、聞法,是一位大護法。他能夠如法如儀,天上、人間的正法都照規矩來,卻是他「在勝殿上,五欲娛樂嬉戲時香」,雖然他也是大護法,卻還是執著、盡情享受他的天樂、天福。

我們修行,切莫只想修天福,而是趣向菩薩道。我們一心一志行菩薩道,期待能脫離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。因為天福享盡了,仍要墮入人間,因此我們要修的是斷生死,不貪著五欲,更需要時時刻刻「戒、定、慧」、「聞、思、修」啊!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