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3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78集
繪圖/黃逸樵
一色一香無非中道,
一切諸法悉為中道,
一切極微法非有相,
一切真實真空妙有。
這幾天來一直在說鼻根。鼻就是聞一切物,凡有物必定有色、香的氣息,就是有味。萬法皆歸於色,這是很微細,所以「妙有」。天地間形形色色的萬物皆有其氣味;何況形形色色的人。這就是世間相;各有形相,也各有其作用。
所以,同也不同,這種大體皆同,但是同中有異;可見法要普遍在人間,法都有不同的作用。同一種名稱的法,也要應機施教,這就是世間的妙有。
所以,我們與人認識,要多了解各人的性情、長處,和他的缺點;不同的工作,要如何相處?就要懂得用人,這叫做「識人」。因為他識人,懂得用人,這些人會合起來,就是一個強而有力的組織。
「一色一香無非中道」,這就是中道。不論這棵樹是大是小,它有根、有樹幹,有枝葉,就要用心去認識它的味道和氣息。倘若認識了,樹葉也能入藥。因此,我們要很了解世間名相,物質的用途很多,會合到法來,若懂得用的人,「無非中道」。
法有千千萬萬之多,法無大小,在人間都能應機逗教,得到法益,這都叫做「中道」。所以,「一切諸法悉為中道」,法能好好應用無不都是中道。
「一切極微法非有相」,極微就是最微妙的法,「無上甚深微妙法」。「非有相」,一切真實,不用有相來譬論。我們學法,雖有鼻根、眼根,耳根;佛法極其微細,不一定能嗅、能視、能聽,「法非有相」,不是用相就可以表達出來的。
「一切真實真空妙有」,真實的法,是「真、空、妙、有」,化解開來,什麼都沒有。一切就是真空妙有,這叫做法。若能體會,法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總之,一切萬物都有它的氣氛、氣息,有它的味道在。接下來,就知道鼻根要如何聞出「法」的味道來了。
前言︰「及草木叢林香──若近、若遠、所有諸香,悉皆得聞,分別不錯」。這草木叢林,不論遠近,因為距離形成的差別,也能聞得出來,天地就是如此奇妙。
「持是經者,雖住於此,亦聞天上諸天之香──波利質多羅、拘鞞陀羅樹香」。明明就在人間,卻在這個位置上,就能夠聞到天上的香,就好像在天人界一樣,受用它的香味。所以「波利質多羅」,「即帝釋殿庭園前生樹」,即帝釋殿堂中的那棵樹。庭園中種的那棵樹,根、莖、枝、葉都很香,微風一吹,香味可以飄送到五十由旬這麼遠的地方。
很久以前,在我們精舍周圍也種有檳榔樹,一旦開花,可說香氣襲人,一大早,就可以聞到花香了。橘子、柚子開花,在靜謐中,近距離也能聞到花的香氣。就算除草時,同樣也可以聞得到草香。
凡夫界所有的花草樹木,風一吹,樹葉簌簌作響,香氣隨風飄送;或是有人去掘動那棵樹,它也會發出香氣來,我們在短距離內就可以聞得到。若修行工夫精深的人,他的鼻根可以聞到天帝釋庭園外面的樹香那麼遠。其實,這也是一種形容。
經中復云︰「及曼陀羅華香、摩訶曼陀羅華香、曼殊沙華香、摩訶曼殊沙華香、栴檀、沉水、種種末香,諸雜華香。」
這些名稱,在整部經典中都常常出現,也都是描寫那種境界。有大、小不同色的花,樹的名稱。「其類不一」,名稱很雜,就是有很多很多的華香,無法去體會了解到底有多少。
人間各種雜類都有它的香氣,天堂種種諸類,「其類不一」。但是,我們修行者站在這一片土地,地上有樹、有花、有草,各別的香氣,我們都分別得出。不用看,久來只聞到香氣就知道了。
在這樣小的環境,凡夫都能分辦而聞出香氣來;何況專門訓練聞種種香的聞香師,以及能辨別各種香氣用途的人,就更深了。何況修行者的知識要更加開闊。真修行者,就是「轉識成智」,要聞出種種法香也不會太困難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