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3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77集
繪圖/黃逸樵
持法者有三種妙香,
即多聞香戒香施香,
如是三香逆風順風,
無不聞其道風德香,
是謂心清聞之妙香。
根香,採自樹之根者;
枝香,採自樹之枝者;
華香,採自樹之華者。
華有香氣,人則愛之;
人有善德,世則敬之。
「持法者」,持法,這個法就是專指這部《法華經》。若有人很虔誠、用心受持《法華經》,就得三種香。亦即「多聞香戒香施香」。多聞就是很詳細聽,時時聽、無間聽,聽經很用心;經典聽多了,自然思想、行為,無不念念都在法中,能夠時時聽法,叫做「多聞香」。
常常聽法,法一定時時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,我們的生活自然就會如法、如規、如戒;自然顯出身行的德香來,讓人人覺得可以親近,讓人歡喜。我們自己也不厭倦,這種人人親近、人人歡喜,就是多聞者散發出來的德香。
「戒香施香」。戒,就是持戒、守戒,我們的身行就不會有偏差。譬如慈濟人守十戒,若能好好地修持,我們的身行就不會有錯謬了。尤其出家修行者在生活中的戒是很多,在生活中就要很謹慎。
我們既然持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教菩薩法,包括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叫做「六度」。第一項就是要付出;在日常生活中,有人需要,我們有及時自動自發去付出。這個付出是很細膩,包括財施、法施,還有無畏施等等,都是人人所需要。我們歡喜甘願,不斷地供應,也都叫做「布施」。
在日常生活中,連說話也是在布施。總而言之,布施就是付出無所求。「四攝法」中,包括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,在同事間,也是在「施」中。戒,在我們修行中絕對不可或缺的,就有戒香、施香、多聞香。
做人要做得好,一定要有道理;若不懂道理,要做得圓滿是很困難。同理,香氣要能透得出來,就要有三種香。「如是三香逆風順風,無不聞其道風德香」。只要有德行的香,不論它是逆風、順風,同樣都會透出香氣來。
「無不聞其道風德香,是謂心清聞之妙香」,有心要聞,自然就會聞到、聞出那個道風德香。德的香,因為有深切用心了解,就是投入去做,有深切的了解也就更篤定了,這德香。
德香就是入人群付出;這條道的方向是正確的,鼓勵人人都來身體力行,能夠體會出道香。要能一層層地聞出香氣,就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,香的氣氛,有多聞香、戒香、施香。聞,有聽到、看到大家做了,願意再深入去做;這是一層深入一層,自然「道風德香薰一切」,亦即「謂心清」。
我們有心去接近、去聽、去看,讓自己更清楚了,也同樣投入去做;投入之後,我們自己的心也清淨了,用清淨心再聞聞看,是妙香啊!同樣道理。另一個人同樣先聽、先聞,才會心甘情願進來,進而全心力去投入。這是一層層深入,人人帶動彼此進來。
「根香,採自樹之根者」,有根的香。「枝香,採自樹枝者」,這是樹枝的香。「華香,採自樹之華者」,花的香,就是採自這棵花的香。
不論是樹根、樹枝、樹花,倘若都採下來曬乾,再將它碾成粉;只是拿粉末讓他嗅聞,他就能了解,「這是某棵樹根的粉末」,「這是枝幹的粉末,這是花朵的粉末」,對聞香的人來說,就像修行要修種種法。不論你說的是哪一項,他都能夠將它歸納過來,這是多聞香。
聞香的人很清楚,香是從根來、枝來,或者從花來?聽對方說話的內容,就知道這個人對法研究很深。而學佛的人,只要看這個人的舉止動作,就知道這個人平時很守戒律。或者這個人真正有在行經,不只讀經、誦經、持戒,他也很願意入人群去付出,付出無所求。
倘若自己走過這條路,我們看人就能了解這樣的次序。這就是用聞香來做分析,什麼樣的人,他就能聞出什麼樣的氣質。
「華有香氣,人則愛之;人有善德,世則敬之」,這是很淺的道理。香的,自然人人愛,沒有人會拒絕;人若有善德,一定得到世間人的尊重、敬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