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薰法入心 勤修萬善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3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76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和種種之香末為一丸,
譬一法中具無量佛法,
是菩薩以一切波羅密,
薰法入心故於念念中
常生六波羅密勤修習,
即一法門具千萬種法。

在修行過程中,我們的鼻子豈只是聞香、臭而已?我們應該要將鼻根用在修行法中,譬喻「和種種之香末為一丸」。就像人間不論是花草樹木,各有各的香氣,全都將它碾成末作成丸。「譬一法中具無量佛法」,就像每個法就有無量數的道理,法具足在其中。

佛陀為人間說種種人、事、物的教法。佛陀有無量數的道理、有無量的教法,可以教育一切眾生。「是菩薩以一切波羅密」,這些法也是佛陀教育弟子要身體力行的六波羅密法。

「六波羅密」,你要應眾生各種的苦難,隨眾生所需要,解眾生種種的苦,入群應化,就要用「六波羅密」,也叫做萬行。無數眾生的需要,我們就要用無量的法去對治。

「薰法入心,故於念念中常生六波羅密,勤修習」。就像我們學菩薩法一樣,不斷地薰法;我們若有用心薰法香,人家就會說:「你怎麼這麼有涵養啊!」「我常常在聽法,道理就是聽佛法而來。」「原來道理通達,就是從聽佛法而來的。」這叫做「薰法入心」。

我們已經將法聽入心來,法就在我們念念中,每一念都有佛法。佛法面對事物、道理,都能會合起來,事事順理成章。在生活中,我們凡事都沒有脫離道理,就是「念念中常生六波羅密」;自然法在我們心中,應對世間一切事物,很自然就從我們的念念中產生出來。而經法已經入心了,經就是道,我們已經走在這條道上,每一條路都很通徹,叫做「常生六波羅密」——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

我們學佛若沒有經過種種刻骨銘心的困難,不算是學佛。否則,常常分心,心常常定不下來,很多事情就做不成了,要如何修行呢?所以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還得要好好地靜思惟,叫做禪定。而我們要能靜思惟,心才定得下來,不論遇到任何困難,都要不斷向前精進,就要「勤修習」。

不論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想要禪定,必定要精進。所謂精進,對的事情,做就對了,這叫做精進。這在六波羅密中就是萬行,該精進就要精進;而精進,就要好好地薰法入心。

「故於念念中」,每一念、每一念都不斷產生六度萬行,我們絕對不放棄,「勤修習」。再困難也要克服困難,步步精進;若能如此,就是「一法門具千萬種法」,每一個法門就具千萬種法了。

我們一直說「靜思法脈勤行道」,要好好地靜思惟,思惟在我們為何要來修行呢?為什麼要投入人群呢?既然投入人群,既然是在修行,如何不勤行於道呢?這就是靜思法脈。

行在菩薩道上一定要修六波羅密,一法門具千萬法,就是慈濟宗門。慈濟的宗旨方向,就是要應萬法,慈善布施,有千千萬萬種方式;醫療,守護生命,應病救人,有千千萬萬種的病痛苦難;教育,要應根機,從幼小長大,青、少年,孩子的根機一層一層在教育,這就是宗門。面對社會需要人文,四大志業都要有人文,人世間不能缺少四大合一為我們的宗旨。這四大就有千千萬萬,無量數的法,都包含在人間所有的一切。

「靜思法脈勤行道,慈濟宗門人間路」,就要不斷地薰法入心。「薰法入心」,念念中不斷產生六波羅密,勤修行,這都在法中。法,不能離開人群,就要勤修習在六度萬行中,這就是「一法門具千萬種法」。

其實,修養要在人群中得,菩薩同樣要在人群中修。佛陀教菩薩法,這個法就是要受持的《法華經》,「持是經者,於此間住」,人群中是我們最好的道場。

鼻不是只有聞香、臭,我們在人間,可以將修行當成鼻的感受一樣,這就是「悉能分別」,我們能夠知道人、事、物種種的境界。「如是分別」,我們若懂得分別是非,就如要懂得分別香、臭,「無有錯謬」,不會讓它錯掉了。

故說,「萬物之氣,以鼻知臭」,就能知道香臭。若用心,鼻子也會有這樣的功能。所以說,修養到一心不亂,自然能夠分別判斷。我們只要用心體會,器官能與法會合,不是不可能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