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菩薩行願 作大法師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22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73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修持菩薩六度萬行者,
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,
誠心讀誦求精實妙義,
隨文解義修成菩提果,
佛覺悟道明宇宙諦理。

修持菩薩道,是人人的心願;我們發心立願作菩薩,必得修六度萬行。佛陀一大事因緣來人間的目的,就是為了教菩薩法。看大家都很精進,長久以來很用心、耐心地聽法,還要付諸身體力行。我們再自我檢驗一下,今天聽的法有落實在人群中、有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嗎?學佛,聽法之後要好好地思考,接著還要付諸身體力行,「聞思修」,行為與聽來的法要能會合。

修行,必得聞思修,同時走入人群中去弘揚佛法、還要去勸募,募出與我們相同的心。三個人以上叫做「眾」,眾志成城,三個「力」以上叫做「協力」。協力之前,我們必得「互愛」,培養與人和和氣氣、互愛的精神。互愛就要「和氣」,人人互愛、和氣,不就「合心」了嗎?合佛心,即是會合佛的知見。平時有付諸實行嗎?大家要好好地思考。

「修持菩薩六度萬行者」,簡單的一句話,就是修行的關鍵。我們若能分秒不漏,就要體會如來的心,「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」。凡是佛所說的法,我們都要相信。

我們要很尊重佛法經典,不是文字簡單讀一下就過了,「經」讓我們讀,我們還要誦。讀,是眼睛看到文字就一句句讀下來;誦,即便離開了文字,還能謹記在腦海中,知道這句話是在說什麼?我們要深心信受,才能體解如來所說的經典。

從經典字面上來看,簡單幾句話就過了,卻讓我們一生一世都做不完。僅僅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這六個字,都超過半世紀了還是做不完,到現在還有「來不及」之感,做不完的事情比做過的還更多。可見信受奉行很重要,「當信受如來所說經典」。

「誠心讀誦求精實妙義」,我們不是時間到了才要誦經,而是時時都要用最虔誠的心展讀經典,每一句都要銘刻在心版。就算闔上經典,離開經文,我們還能「慎記」,很慎重記住這句經文,了解師父說這段經文的精實妙義。

「隨文解義」,人人在讀經、看經、聽經,必得隨經文來解釋精要的妙義。「隨文解義」,義理是很深奧,我們有所了解,才能「修成菩提果」;方向確定了,才能走向菩薩大直道,最後得到「菩提果」。

「佛覺悟道明宇宙諦理」,佛陀的覺悟,就是體會天地宇宙萬物的道理。我們所要學的,就是求得佛所覺悟的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。這萬物真理就在我們周圍,我們修行要從身邊做起,在日常生活中,待人接物無不都是道理;遠的說到天涯海角,近的回到我們要腳踏地,請大家要多用心體會。

出家的菩薩若想學菩薩道的志願,我們讀誦經典要「隨文解義」,深入經文的涵義,去體會佛心道意。用此方式讀誦,「為他人說」,再發願入人群去度化眾生,這是我們人人的本分事。身體力行入人群,「付出」就是菩薩的道場。

法師已經出家專心為道,聽經、誦經、讀經,且發心要教化眾生,這樣的法師就住在心裡,「自心即道場」。我們能夠持續不斷地讀經、聽經、誦經之後,法句句入心,因為我們心中有道,語默動靜中無不都是我們的道場,這叫做「法師住於此」。

倘若身心在法,世間一切的聲音,我們都能善解。惡聲,煩惱的形態;善的聲,就是美好的形態。我們的心都要會合起來,去惡留善,惡的去除了,善的銘刻在心版,此即是「學佛」,也叫做「傳法」。

「菩薩為眾生解諸法義」,菩薩為眾生解說法中的內涵意義,就是「解諸法義」。「或以撰集著述共義分明解釋」,聽法之後,我不僅能夠複誦,又能向大家解釋;若沒有人可以分享,就將聽下來的心得記錄下來,將來有機會也可與人分享重點;或者將整卷經文的意義進行分析。

「不分眾生形類」,誠心度眾生,不僅對人類要宣導如何愛生、護生。我們「但發大心」來「利益一切」;這必得入人群,用真誠的心度化眾生、愛護生物。「尊重生命愛」,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
「菩薩修行一切功德行願」,菩薩修行在一切功德行願中。我們聽法之後定要六度萬行,修在心裡,要行在人群中。「作大法師」,內心修行,在身外去幫助人,這種身體力行的功德,就是我們發心立願入人群作大導師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