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精勤持法 讀誦說寫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2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70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如若不精勤受持法,
時過不守不專讀誦,
是則飛秒曠時費日,
空過無所依據消逝,
菩提之心無不退失。

時間不斷消逝在分分秒秒中,念頭稍一放鬆,就無法專心了;因此,我們要時時警惕在心與分秒要相契著;我們的心念要精專,「如若不精勤受持法」,倘若我們不肯專精勤修,時間就這樣消耗過去了。

稍一恍神,「秒」就過去了,心念跟著渙散;時間如是過去,「時過不守」,心都沒有守在秒中。我們學佛、讀經,分分秒秒都要用心在生活中,人人都要做到心念專精受法。

何況佛陀時代講經,既無經本可以參閱讀誦,也無紙、筆可以隨時記錄,必得一念專心聽佛說法,句句真諦都要銘刻心版。佛陀圓寂後,眾弟子認為,大家有幸在佛陀座下聽法,我們這一代也會先後凋零,屆時佛法要如何弘傳呢?

阿難智慧敏銳、記憶過人;佛陀一生過後,迦葉尊者就推薦阿難出來結集。阿難過去就是勤精進、勤受持,佛陀的法句句入心,沒有空過時日,才能將佛陀所說過的法再重述,這叫做「結集」。第一次結集就是這樣起來的,當時的結集也是口口相傳。

佛陀的說法很多,僅僅一部《法華經》就有三種譯本,我們選擇鳩摩羅什翻譯的這部《法華經》,算是很完整。常常說要體佛心,同佛見解;我們現在閱讀經文,若將過去經文所描述的字字都解析,必然無法契入佛陀心懷。

因此,必定要自我警惕,不要空過時日,「時過不守不專讀誦」,空過時日,守不住時間,不專讀誦,讀誦之時不肯用心。我們不只讀文字而已,重要的是在複讀佛陀時代的氛圍;佛陀說法的用心、用意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
「是則飛秒」,精神不專一,沒有好好把握住時間,一秒一秒就一直飛逝過去了,「曠時費日」。展讀佛經只會依文解字,「空過無所依據消逝」,無所依據,讓時間平白它消逝掉;只是很膚淺的閱讀文字,無法契入佛心、了解佛意,法就無法用在人間。

「菩提之心」,若沒有很專心用心去探究佛陀的心意,「無不退失」。就算讀再多的經,經文沒有入心,精神、理念、見解都付諸闕如,時間一直消逝過去,這就是「飛秒曠時費日,空過無所依據消逝」,就這樣消逝掉了。「菩提之心無不退失」,菩提之心隨著時間漸漸退失掉了,因此,我們要很用心在佛說法。

經典流傳之時並無現場記錄,依憑的是專心聽來的法,為了拼湊經典完整的面貌,選擇阿難來重述,將他聽來銘刻在心版的法說出來。但是後面又要經過很多人的口口傳誦,後面集經的人,片言要如何讓它句句連貫下去?原來佛陀的心意就慢慢讓經文取代了。佛陀真正的心意為何?經文是很簡潔,但是我們仍要用深意思考。

這部《法華經》從「本門」開始,為何一直重複在六根、六塵、六境?我們要更用心將它轉入佛陀講經的用意,當時是什麼樣的環境,佛陀用什麼語句向大家說?大家又是用什麼心來體會佛的知見。我們若能體佛心、解佛意,就能清楚這些文所要表達的意涵是什麼。

為什麼「靜思法脈」要廣傳,「慈濟宗門」要宏開呢?就是期待它能夠更開闊。我們就要借重《法華經》的理念,將佛陀的精神教育推廣出去。所以,「言語之音聲,法師住於此,悉皆得聞之」。真正要能虔誠聽法,學法、傳法;法聽進去,就要用心學,學了還要再傳。聞法者、說法者便是傳法者,以法為師,體佛心、解佛意就好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