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諸梵音聲 悉得聞之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2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69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謂眾生若能安住
平等慈愛之大心,
則能於一切有情
悉與安樂無惱害,
此為有依行眾生。

眾生若能安住在平等慈愛的大心,之前曾說過「安住」在我們心靈的境界。世間很多有情的聲音,有苦、有樂,有平靜,也有嘈雜的聲音,不同的眾生界,受不同的苦、樂。但在修行者聽來,都能善解而化為法。

法,毫芒有乾坤,這就是智慧;聽來的世間法歸入智慧,以識轉智。凡夫的耳根聽來,有貓叫聲,有狗叫聲;善良的人說話輕聲柔語,粗暴沒有修養的人說話粗聲大氣。我們的心可曾受到這些聲音、生態給污染了嗎?

修行就要修在不受污染,即便粗聲大氣、開口大罵,我們也要善解、包容;有包容一切聲音的心量,善解為慈愛之大心。若要追求平等,必定要能善解、包容,才能做到平等大愛;能夠平等大愛,我們的心才能夠安住,不受人間一切所誘惑,心還是很平靜。

「則能於一切有情悉與安樂無惱害」,我們若能保持平靜,沒有起心動念,「於一切有情」,心對外境才「有法度」。心不動才能安住一切,「悉與安樂無惱害」,能夠善解、包容,就是修行的功夫,才能安住一切眾生,讓他們心安樂無惱害。

「悉與安樂無惱害,此為有依行眾生」,人與人間都是相互依賴;我們能夠生活下去,也要依靠很多人的成就。

我們每天有這麼乾淨的環境,也需要有人投入清理、打掃;大家每天安心進入大殿參與早課,整齊坐下來,也要香燈事先將蒲團鋪好。在鐘聲和鼓聲中,大家依序進入莊嚴的大殿,安住在這裡禮佛、聽經,內心十分平靜。想想看,我們人人所要依靠的,就是這個大環境讓我們修行。

因此,我們時時都要抱持感恩心!「如是說法者,安住於此間」,要說法的人心要安住平靜。心就是道場,我們的道場在哪裡,心就安住在此間。心念要時時安住在我們心地的道場,這就是能說法者。

「遙聞是眾聲,而不壞耳根」,善解就不壞耳根,不論聲音有多遠,我們都能聽進去。「十方世界中,禽獸鳴相呼」,不論是在人群,或者空中飛的禽、地上走的獸;或者是無足,或者二足、四足,都是有情動物所發出的聲音。

「其說法之人,於此悉聞之」,說法的人都在我們心靈的地方,我們都有聽到,悉能聞之。我們用心聽進去,解世間法,合出世的道理;學法,就要學在我們的心。

「法師住於此,悉皆得聞之」。法師修行不論是經行、讀誦等等都牢記在心,這樣的法師他能超越凡夫。超越凡間境界的法師,住在清淨無漏的地方,聽到任何聲音他都能夠包容、善解,化惡為善。這樣的法師,所有世間的聲音他都聽得進來,也能將它善解過去,「說法之師住於此地」,就是心地很清淨。

修行不是做不到,我們不用離開很多無明煩惱的人間,腳踏實地從凡夫地修起。還是在有情界之中,卻是我們很幸運的,能夠接觸到佛法,菩薩初地叫做「歡喜地」,聽到法起歡喜心,也叫做菩薩初地。

我們在菩薩初地,要學習面對人間一切粗、重的雜音,都要將它善解過去;聽來的聲音無不都是要我們行菩薩道、修六度萬行。雖然付出很辛苦,但幫助人是最快樂的事情,去解開苦難人所需求,所以歡喜。這叫做歡喜地菩薩,付出無所求,還要互相感恩。

我們要如何修到做得很歡喜,聽得很滿足,彼此之間互相和敬、感恩,大家和和氣氣,互相敬重、共善緣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最大課題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