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02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67集
繪圖/黃逸樵
苦者集煩惱之結果,
生死悲苦患之蘊行,
即一切生死之果報,
其集成苦果之業力,
煩惱之原謂之苦集。
苦極辛酸故不可堪忍,
因耳聞如是諸苦嘆聲,
發菩提心之以淨耳聞。
喻以人間之四大不調,
身心諸病之困擾多苦。
佛陀為五比丘第一場說法,即是說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,人生來到人間就是苦啊!知苦正是我們學佛的重要法源。常常在說苦,我們每天有感覺到嗎?多數人懵懵懂懂過日子,不曾細思過。其實我們的人生,每一天無不都是苦空無常,再加上明顯的煩惱,也是苦啊!所以,「苦者集煩惱之結果」。
「生死悲苦患之蘊行」,生死悲苦,生來之時就是苦了,人生不過幾十年,老、病相續,最後就是死。人人的心態只懂得怕死,卻不知道我們從幼年、少年、中年,無時不刻都向著老年前進,外在形態也分秒都在變化中,這種不知覺的變化,叫做「蘊行」,也是「行蘊」。
《般若心經》說「五蘊皆空」。我們要修行到何時才能了解「五蘊皆空」的道理呢?人生就是不斷在執著,卻都不覺知。我們每天就是苦在一無所知,使得我們在不知覺中不斷地造因,累積果報;「即一切生死之果報」,就是不知道、不覺醒,不斷累積這樣的果報。
「其集成苦果之業力」,懵懵懂懂中,累積來苦果,業力愈造愈大,懵懂就愈來愈多,這叫做無明煩惱。「煩惱之原謂之苦集」,不知道苦,才會一直沉迷下去,使得集來的業力就愈來愈重,「苦極心酸故不可堪忍」,苦到最苦之時已經無法堪忍。
「因耳聞如是諸苦嘆聲」。六道中的餓鬼道、畜生道、地獄道,這三惡道都是極苦。這個苦就是我們在人間道不知覺中一直累積來,最後集成重業苦果,就是苦極心酸,不可堪忍。
「發菩提心之以淨耳聞」,我們既知道這是「集」來種種的苦,就要修行於「道」,要冷靜下來好好地聽法,才能了解無不都是苦。
為了解開知苦、了苦的方法,就要聽法,了解如何造作成為苦因、結為苦果。佛陀說很多苦的來源道理,法從耳朵聽進來,了解「諸苦嘆聲」。世間就是有這麼多苦嘆之聲,受苦的人開始「發菩提心」,且又「以淨耳聞」。從耳根聽來的話,我們將它善解。即便他生氣說的話,我們當成罵人也有道理,將它善解、包容過來,這叫做「淨耳聞」。
「喻以人間之四大不調,身心諸病之困擾多苦」。譬如人間「四大」不調,天地萬物間都不離開地、水、火、風「四大」;土地生長出的米糧蔬果,要有種子、土地、空氣、陽光這四項,亦即地、水、火、風來完成,這顆種子才能伸枝展葉,也是養育我們人類的萬物之源。我們的身體同樣要有這四大,內、外四大,都讓我們感覺很辛苦,若不調和就是有毛病了。
天人境界的生態,聲音很好聽、很微妙。人間也有男、女、老、病種種的呻吟聲;但若男、女孩童的聲音,聽起來就很歡喜。還有高山水流的聲音,有的人覺得靜中的感覺很微妙,瀑布聲乍聽起來還不錯,但是久來也會生厭。山中有溪流潺潺聲,也有鳥兒的鳴叫聲,種種生類都有不同的境界。世間的形態,各自有不同的聲音。
佛陀來人間說法,就是要讓眾生了解苦、集、滅、道的道理;而這樣的苦,就是從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累積來的。我們聽法,了解之後,要滅掉苦的源頭,就要用心修行於道。「聞道悟諦法」,諦法就是道理。「佛以精湛而示化」,佛陀就用很多種譬喻,觀機逗教來說法。
「心境靜寂道清澄」,一直講到大家能清楚了解,這條道很明朗很開闊,路已經鋪平了,讓大家依這個道,去鋪路開道,就入門來了。這就是佛陀為什麼要入人群中說法去替人人鋪路,引導人人開這條道入佛法門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