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明耳根聞 悉能解了

0觀看次
A- A+

2019022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65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諸佛心常柔軟語,
為眾常說麤細法,
藏通別圓觀機說,
圓教微妙真諦法,
終至皆歸第一義。

「諸佛心常柔軟語」,用柔軟心與善順的語言,這是佛心的境界。「為眾常說麤細法」,面對眾生,佛陀也要換一個方式,常為眾生說麤細法。眾生很難調教,佛陀說法也要應機逗教,用善惡法來調伏眾生。

「麤」,就是惡法,比較粗淺,犯下的業力會愈重;若是「細」,就是平常凡夫,他有犯惡,但是比較微細。就像說因緣果報,重因、重緣,重的果就會有重的報應;若是輕因、細緣,所受的報就比較輕。

凡夫誰能無業,人人都有業。在人世間,有的人看來好像很富有、自在,一應俱全,就是身體有缺陷,或者因緣不如意等等,這就是「細」,同樣也是在因緣中。

有的人一生下來就五根不俱全,貧困苦難等,一生遭受很大的折磨。在人間都看得到,也感受得到,要遇到好緣也很難。這就是惡,惡就是「麤」,不只在人間,更惡一點,連來人間的機會都沒有。

佛陀為我們分析,善惡要分別清楚。即便今生此世受到種種的不如意,我們要進一步思考:幸好現在知道了,這也是我自己的業。知因識果,自然心就會放寬,這就是對治的方法。

佛陀為眾生「常說麤細法」,看眾生的根機,用什麼方式來講話。其實,諸佛的內心世界無不都是柔和善順,為了眾生,有時候就要用因緣果報,善惡兼施的法。

「藏通別圓觀機說」,眾生根機各不同,佛陀依根機而說法,後來在經藏結集編輯時,就將它分別了;佛陀說的這一類就列入「藏教」或者「通教」,隨其根機設別,中、小教都能分別列入。

「別教」,就是特別的教法,一般人一時無法接受的。若是「圓」就是根機很利,法法都能圓融接受,沒有分別,叫做「圓教」。倘若我們根機還未很圓滿,自己去作分別,就會很辛苦。當然我很期待人人的根機都很圓融,法法都能接受。

「圓教微妙真諦法」,到了圓教,他的看法與一般人完全不同了;佛陀所說的所有天地萬物的微妙真諦道理,叫做「圓教」,他都能概括納受下來,應用在人間眾生所需要。

他有什麼困難,先幫助他解開眼前的困境之後,再一分一寸,步步為他分析、教育。受教的人更能接受這個「真」──微妙真諦法,由心印證到身。只要能夠改善眾生心靈的煩惱,改善眾生行為的錯誤,就是最好的法。

若能接受圓教的法,「終至皆歸第一義」。佛為眾生說法,無不都是圓滿的教育,要讓人人入第一義,是至高無上的真理,這是佛陀為眾生說法最重要的。

「父母所生肉耳,雖是肉耳,清淨明了,無濁穢,無所染著」,因為修行,我們的心清淨,耳根所要聽的,就是清淨無染穢,所有的聲音都很清淨。

其實,不只外面的聲清淨,聽進來我們懂得善解,我們的心不會跟著他論長說短;我們用耳朵聽,心很清楚,這就是清淨的耳根。

耳朵聽聲音,有時候聽得很難受,希望耳朵清淨下來,不要再有廻響雜音,這是耳根敗壞了,很辛苦。既然無法去除外音,就要反觀自性,要調整自己去適應這個環境,而不受環境所影響;雖然很辛苦,不過,這也是修行的道場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