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1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63集
繪圖/黃逸樵
四諦法空,空中實法妙,
苦中常妙,妙中亦帶苦。
聞法一心,妙用生活中,
事理會合,妙髓滋慧命。
一切因緣無不增上緣,
如是耳根持聞思修慧,
緣心自在得第一菩提。
「四諦法空」,佛陀第一場說法就告訴我們「四諦法」。四諦法是真理,為何叫做「法空」呢?究竟苦在哪裡?就是「集」。各種因緣會合才有這些苦,但它也是空啊!法的本身存在真理,體相沒有,這也叫做「法空」。其實,法就是空才能容納一切。真理就如天地宇宙,無不包含一切萬物;這個大空間含納天地萬物在人間。
「法空」的道理就是這麼開闊,所有一切都能用道理來分析。看,是看不到;用,是很好用,這就是理。我們要很透徹了解「空中實法妙」,這個「空」就是真實法;我們想要貫徹、了解,看起來是空,沒有體相,但是我們都沒有離開這個空,空中真實法妙啊!
人生怎能不苦?日常生活中,這粗重的身體讓我們感覺歡喜、不歡喜。六根,歸納在意的感覺,有時候四大不調,生活中的起居動作無不都是生理感受,那個苦跟著我們的身,跟著時間、空間這樣的環境。雖說要帶著認真修行的歡喜,但是生理上還是感受到不調和的苦。
與法會合時,心靈總有那種微妙的感覺;有形的總是很辛苦,「苦中常妙」,而「妙中亦帶苦」。經文一段段完成,妙啊!利用時間、空間完成這個法,過去覺得句句妙法,一段一段去感受、體會法之微妙。若沒有說,也不會去感受;愈想要說,感受愈深,這就是「妙」。
「聞法一心,妙用生活中」,耳根的功用可以聽很多聲音,但最重要的就是聽法,還要好好地用在生活中,才能用法改變我們的生活。「事理會合,妙髓滋慧命」,微妙的法髓能滋潤我們的慧命。一切法無不都是用耳聞,耳根健康,聽清楚了,還要嵌入我們的心版。
「一切因緣無不增上緣」,聽經也要因緣呢!若沒有因緣,你我也不能會共處在這個道場,大家要好好把握因緣。試想,若不是因緣,心中若不歡喜,你也不願動身來到這個地方;雖然知道,無緣也不會想要來。
因緣,有的是順增上緣,有的是逆增上緣,互相助緣。開始是阻礙別人,慢慢感受到成就人,再成就自己,也是功德無量。所以,一切因緣互相成就,不論是逆緣、順緣,因緣若到了,總能成就。
「如是耳根持聞思修慧」。耳根的好處,就在有因緣聽法,將法咀嚼回味之後:這個道理不錯,聽了很歡喜。接著會想,這個法過去是如何說,現在我繼續聽,未來還有什麼結果呢?我要多去深入了解,舊法新知。
聽了之後有心得,他就願意去書寫、讀誦,自然也會說給人別聽。一段一段地深入,聞法從耳根入,我們的心好好地思惟,心很契合,就會想到要如何修持;有修持了,自然就能成長智慧。這是很正確的道理。
「緣心自在」,雖然開始可能有各種因緣阻礙,倘若我們有心,是道理、是正確方向,不論遇到什麼逆境,自然我們的心還是很自在,能夠克服很多困難。耳聞聲,能夠聞思修,自然就「得第一菩提」,我們就能得到這個法的神髓。
什麼叫做功德?功就是利用這個法。法聽了都能入耳;距離太遠了,耳朵聽不到聲音,還是有少部分的障礙。所以,耳根聽不到的,是有世間障礙;但若聽法入心,就能轉變我們的人生,這是譬喻耳根的功能。
總而言之,我們學佛要很用心。耳根要好好地「聞、思、修」;聽聲音,我們要好好地思考。佛法難聞啊!一聞佛法,必得永恆受持在心中,不斷地思考琢磨著,才能增長智慧。遇到好因緣能夠成就我們的道心,不好的因緣也能加強我們修行的決心,無不都是感恩心。若能如此,「緣心自在得第一菩提」,這種覺悟,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