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1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61集
繪圖/黃逸樵
聞如是法髓妙蓮華,
細分說法滴如甘露,
滋潤慧命持經開解。
大地因水披護萬物,
生命精髓造血護命,
如法受持依教永恆。
非想非非想者,常處妙靜思惟,此天至極靜妙,無如下地之麤想,云非想非無細想。
時日過得飛快,今日沒有把握好,不知明日事,人人都要把握當下。每一天該做的事做好,該聽的法要入心,將聽來的法與生活會合在一起,事理貼切,時日沒有空過,學法自然對我們生命有益。
「聞如是法髓妙蓮華,細分說法滴如甘露」,我們現在聽法,就像大地需要水一樣;我們每天都需要吸收一些法水、大地生命之水。
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成佛的目標就是要講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是諸法精髓,也是諸法之王。我們現在已經走在《法華經》的路上,而且也入「本門」來了。我們現在所說所用的就是「靜思法髓妙蓮華」,不單單只是純粹地「我在說《法華經》」,我們已經取得四、五十年來眾生的形態,回歸回來再講《法華經》。所以我們的《法華經》完全在說現在,應該聽、應該學、應該面對人間。
我們聽法之後,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,希望大家「聞如是法髓妙蓮華」。因為這幾年來就是以「靜思」說話,我們要說的是人間法與佛陀所說法;我們要暢演佛陀的心懷,就在這部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「細分說法滴如甘露」,不是只有經文的文字解釋世間人、世間法、世間苦是如何匯集,我們既然發心要走入人群中,就要先去了解,看見世間這麼多苦,我們要從天文、地理、人間、事物去體會它,匯集回來才能好好將它細分。
這個「髓」有沒有很精、很純?都是在環境中,「細分說法」。我們有將細分的法入自己的心,好好受持嗎?過去說的都是方便接引,佛陀四十多年來才開始暢演本懷說《法華經》,這個才是真實法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取得滴滴如甘露的法髓,才能入我們生命法之中。
我們要能「滋潤慧命」,聽法就要專心一致,滴水如甘露能滋潤我們的慧命,我們要很用心。我們學茲在茲,在這個時間「持經開解」。今天所說的沒有在心中,要能吸收就很難了。
「大地因水披護萬物」,譬喻需要適量的雨水,就能庇護大地;大地上的五穀雜糧,需要清淨的雨水來滋潤。「生命精髓造血護命」,我們的生命若缺血就活不下去,需要造血的精髓才能沿續我們的生命。「如法受持依教永恆」,我們修行者要真正去除煩惱,展現清淨的慧命。我們利用生命、掌握時間,聽法入心;得一法拳拳服膺,才是我們學法成功的地方。
「非想非非想者,常處妙靜思惟,此天至極靜妙」,法要接受在我們的生活中。當然,人間事很多,世間無明事也是偏多。外面的人我是非不必想那麼多,但是細思世間種種都有它的來處。
「常處妙靜思惟」,我們用心想清楚。大家說「禪」,其實禪也叫做「靜思惟」。靜思惟就是定,叫做「靜慮」;靜慮入定,就是「靜思惟」。
前天說過的「有頂天」,「此天至極靜妙」,這些天人雖然是在欲界的「地居天」中,但是他們的想法很超然,他們不是為享受而到地居天,他們在天層中還是極靜妙。
「無如下地之麤想」,不像四天王天或者忉利天,有頂天還是很清淨的心。而人間,大家的想法都很麤相、很沉,不懂得要很細膩地選擇法如何用,我們大家都在粗想之中。
「云非想非無細想」,非想,我們不應該去想;「非無細想」,不是沒有用心在想,我們還是有用很微細的心在想。你說坐禪入定,並非沒有想,是很微細地想,所以「非想非非想者,常處妙靜思惟」。
眼光要如何看待事情,才懂得選擇法要如何用。所以,眼根要受用才有功德。儘管佛陀跟我們一樣有兩顆眼睛,他用肉眼去觀須彌山、鐵圍山,我們凡夫還做不到,至少讓我們知道超越凡夫的眼力,就是要修行。
總而言之,人人不同的見解,你若用見解、思考、看法等等,全都在五根後面的意根。意根若清淨了,我們的看法就很清楚;意根不清淨,就是用肉團眼在看事情。
雖然我們還未得到天眼,以我們現在的肉眼若想得通,這部經的精髓認識得透,自然不用特別要求我要天眼、我要慧眼、我要法眼了。我們專心聽這部經,因為持經的力量,分析之後要如何落實、如何面對人間,我們就會很清楚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