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1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60集
繪圖/黃逸樵
造因緣牽正依業門,
門門不同八萬四千,
為滅無明追因究果,
點燈入門思慧明心;
聞說傳法轉識成智,
門門有法清淨微妙。
我們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五根門有沒有守好?日常生活中對境所生的意識,是用什麼意隨著根去緣境?
凡夫在生活中總是「造因緣牽」。因為我們開口動舌、起心動念、舉手動足無不是因,是造好因結善緣或是布惡的種子得惡果?即便現在,人生事事不如意,我們也應該要想:過去的因牽來這樣的緣,今生所遇、所面對的就是不如意,唯有懺悔啊!懺悔即清淨,若是不肯懺悔,業緣就永遠牽纏著。
我們要時時抱持甘願的人生,感恩現在的生活,好好用心,要不然「造因緣牽」,就是這兩天所說的「正依業門」;正報、依報的業門就開了。
「依正業門」或「正依業門」,這個業門,「門門不同八萬四千」。個人起心動念、舉手動足,所造作的都不同,所造的是分分己獲,一切都要很小心。否則業門是門門敞開著,只要你有所動作,就納入業的種子了。
門門的業門時時為我們開,是福業或惡業?就不要開錯門了。每一天有八萬六千四百秒,秒秒無不在起心動念,「八萬四千」,所以我們每一秒鐘都要顧好這一念心。
我們若能固守得住,就是「為滅無明」。我們將心照顧好,時時要滅除無明。舊的惡我們懺悔除滅,新的惡不要再進來,若能如此就是「為滅無明」。之後我們要再「追因究果」,世間苦難為何那麼多?我們要去「追因究果」,是如何集來這麼多的苦?
聽經之後,我們要好好地應用法,才能「點燈入門思慧明心」。聽法就像點一盞燈進來,裡面是光明的;我們的思想、智慧,由於聞法,將心門打開,自然燈就亮了。
這「思」,思想,常說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,就是進來在這個「思」,第七識(編按:梵名末那,譯曰意,思量事物曰意)。你吸收外面的境界來了,經過思量,很快速反應出去,我們要做的方向就在剎那間。
不論外面的環境如何,我們立時回應出去的是善、是智慧,是「思慧明心」。這就是修養。修養是什麼?就是改習氣。「聞說傳法」,既然入佛門來了,除了用功「思慧明心」之外,我們要再殷勤聞說、聞法;不只是聽,還要再說,又聽、又說。在前面的〈分別功德品〉、〈隨喜功德品〉也說,就是需要聽、需要說、需要傳法。
我們聞法當中一定「轉識成智」,過去懵懂,與人人計較,事事追逐、貪著,這都是過去。現在聽法之後,一定要轉識;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造作的歸入我們的第八識,不要造作那個惡,要趕快造福因、結福緣,讓我們的第八識永遠都藏著好的種子。凡夫所用的都是知識,我們既已修行,所接受的是智慧,即是「轉識成智」。
不論我們開的是什麼門,「門門有法」,法中有惡法,也有善法。所以,這善惡法叫做開業門,是開善業門或者開惡業門?所開的門,我們都要用心淨化,叫做「清淨微妙」。
長行文說完,佛陀再用偈文重述。「具五眼之用」,父母所生就是「肉眼」,我們正在運用的這對眼睛。「見大千世界」,叫做「天眼」;我們若有修行,眼界就會開闊很多,哪裡都不用去,就能知天下事,這也叫做「天眼」。
「眾生業報,法眼」,再進一步,能知道眾生所造的業。包括氣候極端、空氣污染、大地被遭破壞等等,使天下眾生受盡苦難,這就是眾生的業報。
「清淨明徹」,就是「慧眼」。慧眼,這麼複雜的眾生相,他們所受的苦,我們若有智慧,思慧,好好地細思。分析到底,人生一切皆空,有智慧的人看得開,「清淨明澈」,與人無爭、與事無爭、與世無爭,這就是慧眼。
「一切悉見」,這就是「佛眼」,佛眼包含了慧眼、法眼、天眼等。其實佛開始修行之前,也是父母所生的肉眼,一直修到能夠成為天眼,成為法眼、慧眼、佛眼,五眼具足,這是佛陀所成就。
肉眼能看到我們這樣的範圍,天眼是看大千世界的範圍,法眼能夠看盡眾生所造業力的範圍,慧眼就是完全透徹清淨,這一切的一切無不都在佛眼中可以透徹看到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