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無畏說經 聽其功德

0觀看次
A- A+

201811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59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眼能見色,「八百」。
耳能聞聲,「千二」。
鼻能嗅香,「八百」。
舌能嘗味,「千二」。
身能覺觸,「八百」。
意能知法,「千二」。

我們一旦離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六根的功能,要如何過日子呢?而具足這六根的功能,我們所做的是造業增加煩惱,或利用這些根、塵,識來分析天下眾生,與法會合,體會覺的境界?若是,這些功能就有功德,否則,只是用凡夫心的六根塵去接觸,過著很平凡的日子;且在平凡中起心動念,造作一切,迷失掉自己,生生世世都無法回歸真如本性。

所以,不要輕視平時生活中任何一個器官的動作,我們要常常觀身。要記得,一個人色相的形態、動作、感受;而我們的趣向在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也沒有離開這些根接觸到塵,入我們內心的境界,表達出所造作的一切。

「眼能見色」,它才八百功德而已。眼是肉團眼,眼皮閤起來,什麼都看不到;眼睛的作用僅僅在我們看得到的範圍內,輸入在我們的意識中。大家看到的都一樣,但用各自意識去分別;各人的見解不同,表達出來的習氣就不相同了;見解不同、習氣不同,做事情的決定也就不同。

肉團眼,讓我們用在這輩子,僅此而已,不曾造功德,就是平時的見解,平時去造作、去造業,這叫做凡夫眼。

真的眼是我們的心眼。心眼就有天眼、法眼,還有慧眼、佛眼,這才是真正入心的心眼。心眼有深、淺的分別;天眼,就是意識比較清楚一點,能夠了解、分析世俗平常人的習氣,不會受人與人的看法所障礙,不會受到各種類形造成煩惱來染污。慧眼,就更超然了。人人本具佛性,所有一切道理分析起來還是空,不用去計較;我們看清楚,分析來就是沒有。

若是佛眼,就更加超凡脫俗了,不只在人、物、事,也不僅僅限於這個境界、範圍而已。佛陀的宇宙觀,是無法計算的天地萬物。因為佛陀的心境所包容的是無法計算的世界。

「耳能聞聲」,「千二」。耳朵能夠聽聞聲音,不論是惡言、惡語,或者善言、善法,經過他的耳根,分析起來就是至高妙法。這都是覺悟的法,用覺悟的佛法來聽聞世間音是增長智慧。這就是耳聞聲音,它不會受環境所障礙,只是遠與近的分別而已。

「鼻能嗅香」,「八百」。鼻根能嗅聞出入呼吸、能聞味道,它的作用僅此而已。鼻無法造作什麼功能,它最大的功能是幫助我們維持生命,一旦一口氣不來,就是命該休了。

「舌能嘗味,『千二』」。舌能夠嚐試味道,最重要的是能夠說話。若能宣揚佛法,將聽來的法,心意的感受又再延續下去,舌就有千二百功德。

「身能覺觸」,身也是功過參半。它能去救人,也能夠害人。法若沒有在身上,往往做出很多不利人群、損害人間的事情,而若好好利用身體、生命,它可以為人間作大福業,也能度盡一切眾生。只是它自己的障礙、缺點很多,所以才八百功德。

「意能知法」。眼、耳、舌歸納來的功能,意能分析。因為意無形無體,就没有什麼障礙,就是千二百功德。它可以說法、可以聽法,可以起心意、勸人聽法等等,意能夠成就一切。

意,能收納六根塵來的種種訊息,它可以分析出很多道理,可以將所有的善惡全都歸納回來,成為「轉識成智」──將煩惱無明全都掃除了,剩下為我們晶瑩透徹的真如,這就是意,就是妙法,也是妙意的法;這是人生不可限量的功能良能。所以它有很多功德,這個意念造成的功德很重要,我們絕對不能忽視。

佛陀接著用偈文重述: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若於大眾中,以無所畏心、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。」

你們要好好地用心聽,若有人在大眾中,「以無所畏心說是法華經,汝聽其功德」。在〈法師功德品〉卷首就一直告訴我們,聽法,從法師的讀誦、書寫、解說等等,希望我們要好好地尊重要如何讀、如何誦、如何寫、如何解說,是如何修行過來。至於大眾中,不論是隨喜功德,勸、聽法的功德等等,或者一直傳到五十人再回過頭來的,法還是沒有偏差,在大眾中都包含這些人在內。

這些人就是勇猛精進,無懼他人障礙,和種種的困難來聽經、聞法、了解法,叫做「無畏心」。「說是法華經」,不論任何環境,我們都要克服,想辦法來聽經,聽到深信解相,心開意解了。我們自己也能說給人家聽,若如此,「汝聽其功德」,你就好好地聽。這個人先克服,然後接受,接受之後精進,精進之後會說、能說,這個人的功德有多大?你要用心聽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