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由持經故 見依正報

0觀看次
A- A+

2018110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58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謂修行者當修靜思惟,
欲心忽生或緣他身相,
自緣己身或念念染著,
而起貪愛障諸寂靜法,
是名內外依正染著報。

內外依報正報:
世間山河大地國土為身之所依,稱依報。
眾生五蘊假合之身,過去造善惡業因,今所感受善惡業果,故謂正報。

這都在本門之中,凡夫心要如何回歸到真如本性?當中就先說到我們凡夫無明、缺點,要如何向上精進?所以,時時抱持感恩心,佛法能讓我們清楚錯誤缺點。「謂修行者當修靜思惟」,我們過去該修的要修,該行要行啊,我們修行要好好地「靜思惟」。

因為我們知道雜念心會帶來無限量的煩惱無明累積著,因為這是雜念的源頭。既然如此,現在就要慢慢消除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雜念,起心動念都要趕快控制、壓制,不要讓它隨時起動心念。

若如此,久成習慣,這些念頭再也不會生起了,讓我們修行的心比較單純一點,不要那麼複雜,這就是修行的開端。我們要常常將心靜下來,起心動念盡量將它撥除掉。

「欲心忽生或緣他身相」,就是靜思惟中,心念沒有照顧好,讓欲心忽然生起來了;或者「緣他身相」,想入非非,哪一個人與我很投緣。人間世事,多少因情因愛造成世間的血淚史!說起來很好聽,其實是很殘酷。這個情、愛、恨,都是心欲忽然生起來,若不趕快將它壓制下來,就一直延生出去了。

緣在他身糾纏不清,或者「自緣己身或念念染著」,不是緣在別人身上,就是為自己,念自己。好像內外都不如己意,想要如何改變,一念偏差,心的無明不打緊,動念起作就很可怕了。這就是我們要將這片心單純化,不讓它起心動念,才是真正修心,而且不只單純,又是清淨無染。

這種清淨無染,是連想都不能想,或者想到這些事情與我們無關,才是真正到達寂靜,否則我們的心不斷地緣起緣落,「而起貪愛障諸寂靜法」。不論緣在別人身上是錯誤或者是情愛,或緣在自己身上的貪愛煩惱,都是一個纏,都會障礙我們的寂靜法。寂靜,就是無染著,無染著就到佛的境界。這種清淨本覺,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。

只是凡夫一念偏差,就一直讓它奔騰出去,去緣外面很多種的境界,在境界中生出無量數的雜念,造無量數的罪業,結果回收在八識田中。這八識田中就將我們帶來帶去,由不得自己在六道輪迴中。「是名內外依正染著報」,那個依、正報就是隨我們的業力而去了。

依報就是「世間山河大地國土,為身之所依稱依報」。因為無明業力,很自然就將我們帶去了,一旦抵達(出生)了,就是來生重新的一世了。

「眾生五蘊假合之身」,我們「過去造善惡業因,今所感受善惡業果,故謂正報」。山河大地叫做「依報」,我們的身體叫做「正報」。正報就是隨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等等,我們所造作的一切善、惡業就是這副身體,這是正報。

現在這副身體也是我們過去所造作善、惡業因,誘引我們來到今生此世,各個人所受的環境,各人知。所以,我們要知道這副身體現在是修善的時候,共處一堂彼此勉勵,一定要好好把握。

「今所感受善惡業果」,一般世間人所感受的,不論是善或惡,是已經成的果。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好的事情,能夠成就我們的善業,叫做心眼。「見是心眼,知是思慧」。因為我們有心眼,知道善惡,惡的不可做,善的要積極做,這是智慧。運用第七識思考,我們要知道思量。看到境界是這樣,用意識去感受,我們的思考要納入選擇。選擇對的,為善的法,就是智慧。

「由持經故,悉能見知善惡二種業緣果報」。因為我們有持經,知道善、惡二業。善、惡業也是我們自己做的。我們這副身體就是正報,正受我們的善惡因,因果絲毫不差,這叫做「正報」。是五蘊身─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會合起來,身體去造作。我們要時時提高警覺,落實在生活中,好好用心在待人接物上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