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10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55集
繪圖/黃逸樵
根塵識隨境有染著,
是名為濁穢無善德;
今持經教者明根塵,
悉除諸染獲淨功德。
「根塵識隨境有染著」,根就是我們的六根,塵是外面的塵境,將根、塵與識會合起來,隨著這個境有染著。眼睛總是隨心意欲,看到喜歡的就想要去取。以眼根來推說,六根塵全都一樣。「是名為濁穢無善德」,從我們的根與塵會合,起心動念成了無明,就有染著。這是我們凡夫從塵境惹來的無明煩惱,叫做濁穢。
既然是濁穢,就沒有善德了,叫做「漏」,就是漏掉了,原本就有的清淨智慧,隨著濁氣、煩惱,將我們的真如本性給遮蓋了,叫做漏,使得智慧一分一分消失,叫做「無德」。
「今持經教者明根塵」,我們現在持經,自修行又要教別人修。應該受持好我們本身,才能夠教別人受持。這就是我們持經者帶人走,方向要很清楚,如此才能將我們很多的無明、濁氣去除掉,「悉除諸染」。
方向若清楚,我們自己受持,也要教人受持。自、他,我們自己與別人,我們教的人全都能了解,自然就能完全去除很多的染著,「獲淨功德」。
前言:「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、千二百耳功德、八百鼻功德、千二百舌功德、八百身功德、千二百意功德。」我們持經,要好好地自持、教人持,好好讀、誦、書寫、講說,若能保持清淨,在六根之中就有這樣的功德。
經云:「以是功德、莊嚴六根,皆令清淨。」
「人身具得六根具足」,來到人間,最重要的就是六根要具足,才稱得上身體完具,否則六根缺一項,生活就苦了。六根若都具足,很多的功能你能夠去付出,付出才有所得,「得」就是「德」。只要你好好做事,有所得就有德,這叫做「功德」。好事就是功,內修用功,外行教他,這都是有所得,叫做「功德」。
「但以善惡而分存藏識」。但是,善、惡一定有分,我們一輩子不是行善就是造惡,要不然就是空過時日,無所事事,在人間就是有所負債。我們什麼事情都沒有做,這是空過時日;對天地間有所虧欠,對父母、對眾生有所虧欠。
「今持經者,於六塵境,悉能遠離」,我們現在持經,不要染穢到六塵,不該取,不可取;心不該動,不可動。我們的六根要固守好,不要受到污染,還要很清楚地去付出,自受持,這就是持經的功德。依教奉行,自修還要再教人修;勸他人修,還要見聞隨喜,這都是培養善根,悉能遠離染著。亦即培養好我們的根塵,所造作無不都是自修、利行,這樣就有功德。
所以,污染的去除了,增長清淨。因為我們的六根塵都是清淨,自然功德具足。不為惡就是為善,為善收納在我們的藏識中,就是清淨。
「皆令清淨:以法師精勤,持是經」,法師修清淨法,因為我們修行以法為師,也依法教人為人師,這叫做法師。這品叫做〈法師功德品〉,我們要自修持,還要教他人修。要成為法師,一定要精而不雜、勤而不懈,就是常常保持精勤,才稱得上「持是經」。
我們持是經,要「體解大道」。體解大道之後,就要「發無上心」。心不受污染,我們能夠用很清淨的心入經藏之中,這就是專心一志很用功。用功,不是僅僅是讀誦的深入而已,而是開道、鋪路、自行道,鋪好路利益他人能夠平坦走上這條道路。
「六根互用」,法,總要用心去體會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色、身,有了意根會合起來。我們要修的是功德或者是造惡業呢?或者是事事不做,這是虧欠的業。所以,人人要用心在根、塵、識之中,日常生活中是染著或者清淨?我們好好觀照,就是功德無量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