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3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54集
繪圖/黃逸樵
人身六根中,
眼鼻身等三根之功能、數量,
都各具是八百功德;
把握當下,功能利用。
耳舌意千二百功德;
耳聞聲無形無影像,
舌根感觸味覺苦辣,
甜苦鹹淡辛酸奇味。
「人身六根中」,每個人身上的器官,包括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稱為六根。「眼耳鼻等三根之功能、數量,都各具是八百功德」,譬喻眼、鼻、身這三根,每一根都具有八百功德。「把握當下,功能利用」,這功能都要好好地利用,否則功德的反面就是惡,我們要好好利用。
「耳舌意千二百功德」,耳根、舌根、意根這三項各有千二百功德。「耳聞聲無形無影像」,我們耳朵在聽,聽的是無形、無影像。「舌根」,就是「感觸味覺苦辣,甜苦鹹淡辛酸奇味」,舌頭能夠感覺甘苦鹹淡等種種味道。身上的六根對我們功用很大,用心去了解,這生世就有利用的功德。
釋迦牟尼佛開始要講演〈法師功德品〉,他的對機者就是常精進菩薩,這位是大菩薩。在本門之中,佛陀就以常精進菩薩為對機──「啟機者」;他先稱呼常精進菩薩。可見佛陀對常精進菩薩的認同,以及要讓我們知道常精進菩薩修行的功力很深,根機也很深,堪稱為「等覺菩薩」。
佛陀與菩薩之間,這分知己,了解菩薩群中的根機深淺。既是常精進菩薩有這樣的根機,大家都會認同,所以緊要的關鍵,他就以常精進菩薩為對象。「你是一個大菩薩,你要聽。」也就是帶動大家要仔細聽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持是法華經,若讀、若誦、若解說、若書寫。」
讀、誦,讀與誦這兩項拆開,合起來是一項。讀,默默來讀,看書,好好地看。我們修行,必得常常翻閱經書,愈看愈了解,幫助我們記憶不忘。何況佛法的經教很多,我們已經選定這部《法華經》,必得要讀再讀。
之前的〈隨喜功德品〉也說,我們要讀、要誦,不論是一句、一偈入心來,讓我們能夠心開意解。所以,請大家要用深心信解的心情來讀、來誦。
「若解說、若書寫」,不只是讀與誦過去就好了,還要解說、書寫,接著要起恭敬心供養,合起來才有五種,是讀、誦經典的意義。
我們慈濟法門,是要大家把握時間;做事情當然很重要,但是讀經、聽經的意義要聽來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不是文字念得很順,就說有心得了;真正的心得是銘心刻骨,說得到也做得到,這才是真正的功德。倘若只是知道,做不到,要說功德就很難了。
所謂的功德,並非叫你執著功德而已。六根要如何應用,每個人是一個總稱。因為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是我們的五官。一個人代表六根,六根俱全就是一個人;所以,功能就是從我們的六根這樣去做出來的,修行也不離開六根。
經云:「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、千二百耳功德、八百鼻功德、千二百舌功德、八百身功德、千二百意功德」。
是人所得功德,若論六根功德,總括始終,六根各得有千二百、八百功德之分。若論互用之妙,則一根兼作諸根之用,一識能緣感一切識境,六根個個圓滿六千功德。
我們說「三八二四」,三個八百,就兩千四百;三個一千二百,就是三千六百,合起來剛好是六千,可見大家都具有六千功德。總是六根要好好應用,「八百」、「千二百」都有它應用的功能。若要分析它將它合在一起,就要將整部經典好好地往下聽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