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53集
繪圖/黃逸樵
六根塵識清淨功德,
直心向道勤行持善,
無有懈怠名常精進,
是為此品當機之者。
菩薩要精進,精進是我們學佛最重要的方向。學佛若沒有精進,一直原地踏步,絕對不會到達;必得起步行動,才能找到我們真實的源頭根本。所以,我們一定要起於行動,路要走才會到,必得用精進的心。
「六根塵識清淨功德」,六根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六根具足,這是多麼幸福啊!一個人的形相能夠很圓具、很完整,讓我們在人間發揮所有的功能。眼根能讓我們辨識方向、認識外面的境界;無論長短、方圓,是美、是醜都是眼根在分別,可見眼睛之重要。
不只眼根而已,還有耳朵,倘若耳朵聽不到,就成了沒有聲音的世界,彼此無法溝通,就有障礙了。所以,耳朵一定要聽得到自己說的話,也聽得到別人說話,還能聽到大地各種聲音,這就是耳根。
鼻子,除了呼吸以外,嗅覺能聞出是香、是臭?鼻根也是很重要。舌根除了能知道食物是甜、是鹹,舌根靈活能讓我們方便說話。再來就是身根,若沒有這副身體,五官要擺哪裡呢?所以,包括四肢的這副身體,最重要的是心意;感覺這條路平坦好走,心意指導我們要向前走,兩隻腳就會起步往前走。看到什麼東西想要取著,心意一動,雙手就伸出去,這都是從心來指揮,叫做意根。
所以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合起來叫做六根,六根要清淨,我們才能發揮功能、造就一切功德。我們身體的六根要利用在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意根時常警惕我們,壞的事情不要做,好事要發心。心意指揮身體向前精進,做應該做的事情,這都需要六根完具,才能完成我們一生想要做的事情。
既然六根具足,我們必定要「直心向道」。學佛是一條覺道,我們既已發心學佛。這條覺道要從六根清淨開始,一心向道,入人群行菩薩道沒有偏差,自然就能到達我們所要追求的「無上正等正覺,」與佛心靈同等的境界;必定要靠我們「直心向道,勤行持善」的功德。「無有懈怠,名常精進」,我們既已發心向前走,必定要勤修精進,沒有懈怠,才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
我們現在所要說的〈法師功德品〉,當機者就是常精進菩薩,叫做「無有懈怠,名常精進,是為此品當機之者」。
「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中之第十六品四要品之一」。過去的第十六品、十七品、十八品與〈法師功德品〉,是《法華經》二十八品之中最重要的四品。所以我們要體會〈壽量品〉、〈分別功德品〉、〈隨喜功德品〉,還有現在的〈法師功德品〉。這四品在二十八品中是很重要,大家要用心記得。
「說如來於久遠前成佛,其壽量不可思議」。〈壽量品〉就是在說過去如來是如何修行過來,所以法無量。「此稱為開跡顯本」,從〈壽量品〉開始,就將過去的方便法除掉了,現在開始是本門了,那個「跡」已經撥開了,現在專心要入本門。所以,「一經中於此始開八相成道」。那時候都說人間事,「八相成道垂跡之化身」,化身在人間,應人間所需要,與我們人間都一樣。「而顯久遠實成之本也」,現出久遠劫來就修行。這是到第十六品〈壽量品〉才轉過來,顯示其實佛成佛已經很久了。
佛出人間不是靠因緣而已,在很久以前他就已經修行,來到現在眾生緣成熟了,他現相化生人間。記得「精進」,就是我們現在要進入本門的第一階段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