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》末世法師 精進求法

0觀看次
A- A+

2018102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51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求法:非唯求能聞法,
需能誠信,更要正解;
求能信行,需求實證。
佛為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,教菩薩法。

皆是入《法華經》求無上菩提(信解行證,悟入佛知見);
求得無上菩提法髓,《妙法蓮華經》。

求法;聽法,有了解嗎?有信心嗎?有沒有身體力行?身體力行後,可有體悟?要自問:聽法,我有沒有漸漸進入信、解、行、證?看看每句手扎的最後一個字:信、解、行、證;倒數第二個字,則是:誠、正、信、實。聽法,要調整自己的心,我們有誠意聽嗎?若有,法就能入心來。我們真誠相信,佛法是為我們教導;若沒有真誠相信,聽法就是浪費時間。

「需能誠信,更要正解」,大家聽法的第一項條件,就是要能「誠信」,更需要「正解」。我們若沒有用心體解經典說法文句的內涵意義,往往差毫釐而失千里。就像經典中動輒就有幾千萬億人來聽法;現在的人一切講究科學,就會去探討,到底佛陀講話的場地有多大?怎有可能容納這麼多人?這麼多人又是從哪裡來?交通工具為何?很容易就被指為神話而不信。

這就是没有深入思考,佛陀精神內涵的意義。總之,這是陷入兩種迷,一是知識的迷,一是依文而解,就會窒礙難行。這兩項都稱作「迷」。希望我們要很細膩、詳細地去探討佛法的真正精神,這叫做「正解」。

第一,要很誠意的心來接受,才不會迷失了;第二,就是要正解,我們要走在中庸,既不偏「空」,也不執「有」。空是真空,世間構成物質的任何元素若都一一解開了,就是歸零;倘若將其合攏,就是真實,這物質的道理,稱作「物理」。原本是沒有的,這是「真空」;將所有元素合成起來而變成有,就是「妙有」。

所以,《心經》也這麼說,「五蘊皆空」。將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一一分析、拆解開來,就是皆空了,我們再無煩惱。看得開、分析得清楚,就不會被「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」給束縛住,我們就能超越五蘊。

「求能信行」,我們除了正解,還要信行,要相信行蘊的過程是這樣。就如佛陀,就是化識為智,化我們的意識成為智慧,才能分析到真空妙有。所以,你要能透徹真空妙有,就要「轉識成智」。

我們現在「求能信行」,要如何證實這些行蘊是真空妙有?要從哪一個地方去體會真空呢?又要用什麼方法去會解那個妙有呢?此所以我們要「需求實證」。

因為我們有真修才能實證,這中間必得「誠正信實」,入佛門來所想要求的是「信解行證」。在這八字之中,僅僅一個「信」字就出現兩次。信就是「道源功德母」,因為它會產生諸善根;它能夠長時間培養種種的善根,所以,我們要信受佛法,尤其要正信、正解,這很重要。

佛陀來人間一大事,就是「為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」,來「教菩薩法」,就是要將真理說給大家知道,讓眾生能夠覺悟。人人與佛是平等,佛陀不只提倡人人平等,眾生也都平等。人與動物的生命皆是平等,只是形象不同。

這麼深奧微細,無量數的道理,全都在法中。佛法深如大海,闊如天空,佛陀來為我們「開示」,眾生應該要「悟入」,就是實證。佛陀說這麼多的道理,我們自己若沒有實證,真正體悟了解,僅僅是信,無法與佛平等,無法去證悟佛的知見。

我們要能真正體會佛知、佛見,必定要行過菩薩道。你要深入人間,去體會人間一切疾苦,培養出慈、悲、喜、捨。「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」,眾生與佛菩薩合為一體,方能與天地萬物的道理會合起來。

菩薩道要往哪裡走?「皆是入《法華經》求無上菩提」。菩薩道,就是我們想要學佛,去體悟佛的道理,天地萬物能夠會理合道,唯有入《法華經》,才能求得無上菩提,也就是大覺悟。想要得大覺悟,不離開「信解行證悟入佛知見」。因為《法華經》就是諸經的「法髓」,諸經之王是《法華經》。

《法華經》的「跡門」與「本門」,跡門是用外面的形容、故事,道理為大家分析。現在進入本門來了,就是我們的佛性、眾生真如性是合而為一。

所以「功德」,內能自修是功,外能禮讓即是德。內修,真正要先空掉我自己,才來成就別人。「此前第十八品隨喜功德」,第十八品除了自修以外,還要勸人來聽法,了解法中的精髓,這就是功德。

法師要如何自持法?如何教導眾生?我們「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,至誠無間,緣既殊勝,所感必多,故次當說法師功德」。因為〈隨喜功德品〉之後,我不僅受持這部經,也勸人受持,大家聽經受持,也都一起精進。

人人都來受持、讀誦,來解說、書寫。若照這樣做下去,「無間」就是没有間斷。因為因緣真的很殊勝,所招感來的功德一定很大、很多。「故次當說法師功德」,次當說,在〈隨喜功德品〉之後,再接下去應該要講出法師的功德。再接下來的這第十九品,正是我們用心的時刻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