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》宏通是法 其福難量

0觀看次
A- A+

201810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50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為令眾生自聞勸他,
無非謂佛所說法時,
欲令十方世界統合,
一佛國土地必震動,
令諸眾生見聞說法,
如佛說法殊勝之處。

說法只是很期待人人法若入心,我們自己了解,還能與大家分享,成為他用。人人了解、人人應用,這就是佛陀想要傳的法,希望法普遍在人間,期待的是「第五十人」,到五十代。

其實,「五十代」只是一個譬喻而已,譬喻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五根、五塵,日常生活中根對塵有無清楚、明朗呢?意識對這些根、塵,識明朗,對根、塵認識清楚,自然就不會迷失掉。

「為令眾生自聞勸他」,這是佛陀的心意。第十八品就是期待人人將法對準傳好,一個傳一個、一代傳一代,不讓它偏差了。「無非謂佛所說法時」,佛陀說法,希望後世的人講法,也是與佛同樣用最誠意的心。

「欲令十方世界統合」,很期待人人都是同一心志來接受,你我的心地結合起來,這「一佛國土,地必震動」。

佛陀說真實法,開始要說這部《法華經》了,地皆震動;有好幾次說,某某將要成佛,或者將要說法,地皆震動,這就是說法能夠影響人的心地。希望眾生心就是佛心。佛心原來也是眾生心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希望真正顯出無差別相。

「令諸眾生見聞說法」,不論是佛的知見、眾生的知見,希望眾生聽佛的知見、合佛的知見,以佛的心說法給眾生,眾生也能受佛的教法,信受如法再傳法。自修,再勸人修;自己聞法心開意解,再勸人聞法,同樣心開意解。希望人人如法對準。

現在第十八品也將要結束了,我們現在聽法,與佛的時代有沒有偏?時代在變,法不可變。法要應時代,但是精神理念能夠貫通適應每個時代;時代不同,佛法是一。

我們聽人講法,還要常常親近說法的人。聽經須臾,因為常常在聽法,須臾間,也許一句話就能體解很多。這種心法喜、歡喜;我們勸人聽的人歡喜,聽法的人也法喜,須臾間聞法就歡喜了,這樣他有什麼福?「後生天人中」。

「後生天人中,得妙象馬車,珍寶之輦輿,及乘天宮殿。若於講法處,勸人坐聽經,是福因緣得,釋梵轉輪座。何況一心聽,解說其義趣,如說而修行,其福不可限。」

再則,你坐著聽經,有人進來了,趕快挪動一個位子,或者拿張椅子讓他安穩坐下來聽經,這樣他所感應的福報就是「得生人天」。因為他很虔誠,來聽經的這個人若有感受,能夠將法再傳給別人。因為傳法,所以福報很大。

大家心會心:要修到成佛絕非易事,怎麼只是拿張椅子給人家坐,那麼容易就得福報,這樣就不用修行了!這個「容易」是告訴你們,平時就要修行,修到這麼誠意。即便是這麼低微的事,你還是很虔誠,沒有漏過任何一個人,你都希望他們安穩坐、安穩聽。這表示至高無上的誠意,也是我們修行修得很好了,能夠做出這樣的事情,當然功德就很大了。

一心聽之後我們還能身體力行,這種福是無限量。這是定心,我們修行已經修到心很定,沒有起心動念,也沒有偏差,聽法始終一貫,無漏。這種「定心靜聽」,心要靜寂清澄,用很寂靜、很清明的心來聽,聽了之後如法解說。

我們要解說佛心中所保留著的這部經典,替佛解釋義理。因為時代不同、人事變遷;但是,佛的道理都沒有變,我們要說出佛心所寶藏著的這部經典。解說義趣,我們就要身體力行,若能照這個道理去會合,法沒有偏差,福不可量。

所有的法都沒有漏掉,還要發心立願行菩薩道,就是奉行一切善,造福人群、度化眾生。佛陀所有的法,都是「總一切法」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這是諸菩薩共修法處,也是大家要要修行的地方。

「此〈隨喜功德品〉、〈分別功德品〉」。這段文完全是從〈隨喜功德品〉再衍生出來。現在要結束了,再提醒我們一下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前面第十七品是分別功德,現在這品是隨喜功德。

〈分別功德品〉,就是分別我們功德的深淺不同。所說的種種福、種種善將它做一個分別,〈隨喜功德品〉是勸聽經的功德,大小也要衡量一下。

總而言之,經典不論如何看、如何聽,我們的根機,時、機會合起來,就是我們心所得。最重要的,我們聽經要五根、五塵與六識會合,大家心地一致。過去的凡夫心是浮浮沉沉,現在聽經之後,過去如何修?修多少?還能夠這麼虔誠放下身段,無不都是表達誠心不退,這種分毫就是功德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