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2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48集
繪圖/黃逸樵
由聞教法,深生慧解,
心開意解,是名聞慧。
思惟默慮,法理相契,
今使聞慧,兼具悲智。
一覺天地,恆(亙)古本然,
千劫難遇,受教往聽;
勸引入門,信解願行,
聞慧具足,悲智雙運,
秉智行慈,福俱無量。
由是「聞教法」,而「深生慧解」;我們有這個因緣聽法,聽了之後深深印在內心,不僅知道道理,也能夠從法得到歡喜。因為歡喜聽法,我們將法放在心裡,就是法入寶藏來了。這不只是智慧,我們還能了解佛法的深義,好像心門打開了,所以「心開意解」。
「是名聞慧」,聽法之後能夠通徹,啟開人人的慧性,叫做「聞慧」。聽經的功能能讓我們煩惱無明去除,一支蠟燭、兩支蠟燭,無數的蠟燭點亮了,黑暗褪去,此所以我們聽法能夠去除無明,產生智慧。
「思惟默慮,法理相契」,既然法聽入心來了,我們要好好地思惟,聽過的法其中的含義為何?即便投入工作,心還是在思惟;思惟今天聽這部經雖然只有幾句而已,它的涵意是什麼?重要關鍵字在哪裡?這個字要表達什麼道理?我們若能一層一層去體會道理的深髓,就是深入法中,叫做「法理相契」。法的道理與我們日常待人接物上,能夠實用,這是很重要。
「今使聞慧,兼具悲智」。我們聽法之後,不是囤積在內心,要趕快用出去。有受、有用,叫做「兼具悲智」。對方得到幫助,我們得到歡喜,這叫做受用。生出效果,才是真正的「悲智雙運」。
我們聽經,要能用到、體會到,「一覺天地,恆(亙)古本然,千劫難遇,受教往聽」。聽法之後,啟開悲智,有受用才能體會何謂覺悟?覺悟是外境會同我們的本覺。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也都具有佛的本覺,也就是佛性、真如;佛的本覺就是真如。
佛陀所以能夠開悟,他經過五年的參訪、六年的苦行,將這些人間事都集合來,一直將心沉靜下來。這些人間事就是在行經,到處參訪,到處去看人的生態。之後經過苦行,靜思默慮,在很寧靜的境界,終於與天地宇宙的真理合而會一。因為他在靜默的時候,放空自己;天地萬物的真理啟發他的心,他的心才與天地宇宙又會合,瞬間就覺悟了。
聽法之後,我們要好好地靜下來思考,悲智雙運,看到人間真是苦啊!看到人間種種無常苦相,不只體會到了,還要投入去幫助受苦難的苦主,去安撫他,幫助他跳脫出那種悲哀、困苦。
就像三天前的黃昏,臺鐵的普悠瑪列車,從臺北經過宜蘭、花蓮,終點站是臺東,來到蘇澳的新馬站,車速極快,忽然間翻覆了。近兩百人受傷,十八個人往生,在那種混亂的環境中,負責搶救的人員也陸續趕到。包括精舍常住師父六位,羅東、宜蘭、蘇澳的慈濟人都接起來了,連志工、會員,也都有很多感動人的事情。
為什麼大家這麼熱心呢?聽到大愛臺報導,很多會員就說,人生就是如此無常,我們及時去做就對了,有這樣的因緣要趕快把握,還要等什麼呢?可見聽法心開意解了,能夠悲人所悲的苦、痛人所傷的痛。
這就是我們學法要多了解,才能真正發揮人間所需要,「聞慧具足」,悲智要雙運,因為人間多疾苦,我們要發揮那分「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」的大愛精神。
事情發生時,要趕快發揮我們的力量,人力、物力的運作,趕快會合起來,這叫做「悲智雙運」,也叫做「秉智行慈」,隨著這分智慧,趕快表達出那分慈悲。這種隨時能夠應用在及時付出,叫做「福俱無量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