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1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40集
繪圖/黃逸樵
謂是貪瞋癡諸煩惱,
各有增上麤重煩惱;
或於順境貪惑麤重,
或於逆境瞋惑麤重,
起因不同,名麤煩惱。
棄麤修善法時,
起我執我所執及我慢等邪見,
由此邪執麤重力故,
所修善法永不清淨,
是名業力麤重散亂。
煩惱有細、有粗,很微細的煩惱看不到。煩惱是從何而起?內心那種貪、瞋、癡不斷在翻滾,但在公眾中不動聲色。也有的人從貪、瞋、癡,微細的煩惱一直擴大起來,控制不住,無法穩定擱在心裡就好。
他對外境,貪的心態慢慢在擴大,擴大到不由自己,就想要去奪去取,全都是癡。沒有用理智去控制它,就會起動作;瞋的動作會很明顯,取不到就是爭。這三項連續不絕,就是我們麤重的煩惱。
「謂是貪瞋癡諸煩惱,各有增上麤重煩惱」,這個無明煩惱就是從貪、瞋、癡,長時間以來一直絞、一直滾,各有增長。累生世以來,貪、瞋、癡不斷在增長,叫做「麤重煩惱」。
「或於順境貪惑麤重」,若在順境,貪欲就會愈來愈大,加上一個「惑」字,就是欠缺節制的道理。這個惑,就是微細的煩惱。明明知道很足夠了,卻又再起惑念,總是粗重的煩惱一層再一層,又再滾下去,叫做「貪惑麤重」。在順境中愈滾愈大、愈做愈多,這叫做「麤」。
「或於逆境瞋惑麤重」,一旦逆境來了,心會覺得很不平衡。那種的瞋,就會心生懊惱;遇到種種的不如意,他就會起瞋與惑。瞋就是覺得自己對,別人不對,這樣的惑念是很嚴重。一旦讓它發生起來,要控制就難了。
超過了,迷惑、煩惱就很粗重,心都不能安住,辛苦的事情就很多了,這全都是「起因不同,名麤煩惱」。這種細微的貪、瞋、癡煩惱,多多少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;貪、瞋、癡比較淡的,我們的心會比較開闊。萬一有什麼事情發生,想方設法維護自己,同樣還是有貪,差別只在輕微與粗重而已。
做人一念偏差,無論粗、細,都是我們的煩惱。我們知道道理了,就要「棄麤修善法時」。要去「麤」,這麼粗重的煩惱,應該要將它去除,好好地來修善法。
但是,「起我執」,他對功德的名稱很執著。我功德做得不少,怎麼都沒有我的名字?也沒有表揚我?不滿足我付出所該得的,這就起了我執。
「我所執及我慢等邪見」,不只是我執,還有我慢。因為他得不到名,就在當中起很多煩惱,那個傲慢的心與邪見,無法擇善終之,無法專心做一項應該做的事情,這都是粗重的煩惱。所以我們要慎重提防,用心檢視自己是否有這樣的心念?
「由此邪執麤重力故,所修善法永不清淨」。因為他邪執很粗重,修來的善法永遠都不會清淨,都是污染心,有所求得。「是名業力麤重散亂」。即便是做好事,心永遠都收不回來,也是很辛苦。這也是人生要修行的困難之一。
我們要好好修行,來生來世讓人看到就起善因善緣,願意與你一起做好事。我們要讓人見聞隨喜,就有賴此時好好修行,要修得任何粗重、微細的煩惱都没有了,我們還要修出這分善順、見聞歡喜這一念。
尤其是形相端嚴,大家看到很歡喜,是很不容易。說這個形相,只是為我們譬喻、警惕我們,倘若與生俱來就有這麼多的缺點,今生更要自我警惕。我們這時候能夠說真實語、調直語,不只勸人做好事,還要勸人錯誤的事不要做,做人人的善知識。這才是我們的本分事。
所以,一念心若偏差了,一念偏步步錯。倘若前輩子有錯誤,這輩子更要自我警惕;這輩子若很順利,我們要再戒慎,再來生,善念常常在心裡,待人接物永遠都是這麼的順暢有愛心,沒有偏差。因此,不僅不要有粗相的煩惱,連微細的煩惱都要放下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