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14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39集
繪圖/黃逸樵
身業供養、口業供養、
意業供養:身業供養,
身體至誠禮敬三寶;
口業供養是口至誠,
讚歎如來難量功德;
意業供養是意至誠,
想念佛之相好莊嚴。
我們身為佛弟子,也很明顯地感受到,修養要從待人接物開始。這個人每次開口就是一句口頭禪,惡話先出來;或者總有一句讓人聽了很不舒服的話作結尾。有的人習氣如此,受佛教法之後,最直接讓人感受到的就是行為、說話的改變,周圍的人都看得到他的改變,讓人愈來愈喜歡與他接近,這就是身業、口業。
再來就是意業供養,也是身業供養。我們身體的付出,讓人人歡喜,這叫做供養。樂意付出,其實改變的是他的心理,也就是意業。意業影響到身業,改變到讓別人看了就會起歡喜心,自己也覺得與過去迥然不同了。「意」業一動,身業就動了。
這個身業的供養,就是「身體至誠」。因為身體有所行動,是用他至誠的身去付出,不是故意造作給人家看;而是打從內心,願意去付出。這種身體至誠,「禮敬三寶」要從誠意中來。禮佛,只是一個形象,真正禮佛是要禮佛的法身;法身來自於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。所以,不是只禮拜有形象的佛,而是真實來自內心感恩、尊重佛。這是意與身行會合了。
「口業供養是口至誠」。至誠,是說心意。口業,過去說的話,努力改到現在人人都能接受,自己也很輕安。這都是打從內心身、口、意的改變,就是要用誠意。
「讚歎如來」,我們若用口業來供養,即是用口至誠讚歎如來。讚歎如來無央數劫以來不斷倒駕慈航來人間,我們都要恭敬、相信和讚歎佛陀。「難量功德」,讚歎佛無量無數的功德。
佛教菩薩法,不只說的人受教,聽法的人更要受教;說的人已將佛陀的教法、精神理念在身體力行中。最重要的就是法要傳下去,傳第一個、第二、第三至第五十人,第五十代,若能一代代一直傳下去,自然道理就沒有偏差。
這需要無數人體解佛陀的心意,佛陀將法普遍傳給每一代人,從空間到時間,無不徹底普遍,既深又直又廣,倘若所有人都能真誠的信仰、受教,就是真正的報佛恩。
「意業供養是意至誠」。這意業,用我們最誠意的這念心來恭敬供養佛,「想念佛之相好莊嚴」。佛陀雖然離開人間兩千五百多年了,我們見佛像如佛在,無論思惟也好,想像也好,真實物質中生活的人也好,我們的心念都要浮現出恭敬佛的形態。因為佛相好莊嚴,我們一定要用真誠的心禮佛。
在三業之中,開口動舌無不是業,是善業或者惡業呢?「業與孽通」,口業會造孽啊!輕輕的一句話,就會造成家庭不平安、社會不祥和。「此是患苦之門」,這張嘴說出去變是非,是非轉回來,讓我們很苦、很煩惱。
所以,以「禍累之始」,就是闖「禍」了!你說的這句話已經傳出災禍來了。這身、口、意,身上的器官,就屬這張嘴會招來很重的罪業,從口中惹來很多禍端,這就是「禍累之始」。
「是知口業不停,皆以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」。這就是口業沒有停歇,惹來很多別人不歡喜,甚至造成禍端,我們若有這樣的毛病就要趕快自我反省。我們要趕快停止口業,不要再惹來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、兩舌。
身、口,意三業在我們身上,意業又更深。這個意,你在想什麼人家看不到,就是由身體表達出來。心意人家看不到,看得到的是表態出來的修養,我們要很用心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的生態、形態也是從人與人間表達出來,讓人感覺很順眼、很順耳,心意很能接受,就要先調好自己的身、口、意三業,別人就很願意接近、很讚歎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