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》勸同往聽 聞得體解

0觀看次
A- A+

2018101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37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須臾間喻念劫融通,
長劫亦喻須臾之頃;
一乘圓頓微妙之法,
凡情觀之須臾念短,
與之長劫何以能比?
往昔諸佛菩薩眼觀,
則為現前之正覺觀,
十萬億之佛土等念,
須臾與劫准此可知。

「須臾間喻念劫融通,長劫亦喻須臾之頃」,佛、菩薩所透視,覺悟的境界與我們凡夫迥然不同,佛陀一說,菩薩就能心領神會,因為他們的視界看得很寬廣。時間之長、空間之大,只能用長劫來形容。長劫,就是時間很長很長,亦可以譬喻須臾之頃,諸佛菩薩皆能縮放自如。但是我們凡夫這輩子不過短短幾十年,僅僅知道現在,過去生是如何?不得而知,未來生更不可預測。無論時間與人間,我們都無法了解。

「一乘圓頓微妙之法」,我們「凡情觀之須臾念短」。凡夫很短視,空間有多大、時間有多長,人間有多少的煩惱,要如何放下煩惱回歸真如?卻是這些道理對任何人來說都很難用心去體會它,因為都是凡情。

「與之長劫何以能比」,在佛經中動輒幾千萬億劫,與我們凡夫只困在須臾短暫的煩惱中,要如何比?佛的境界,我們凡夫要如何靠近呢?雖然佛陀告訴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真如本性時刻都在我們身上,沒有離開;卻是我們與佛的真如本覺,還是非常遙遠,無法比較。

「往昔諸佛菩薩眼觀」,佛陀離開我們兩千五百多年了,諸佛菩薩用慈眼視眾生,「道理明明就這樣,期待你們能夠體會、了解」,但是我們就是執迷不悟。以佛眼來看,「則為現前之正覺觀」。諸佛菩薩的眼光來看,每一項事物在他面前都是很正向。他們的境界是「十萬億之佛土等念」。

佛在娑婆世界說法,常常譬喻過去十萬億佛國等等,甚至為弟子授記。這是以佛的境界來看,隨他修行的那些弟子,同樣也能到達與釋迦佛、諸佛同等的觀念。他們來看我們世間的人人,凡夫穢土也可以轉念成為諸佛的淨土。人人若看得開,從小小的地球,宏觀是十萬億佛土。

「須臾與劫准此可知」,眾生的長劫,不過是佛陀的須臾,用佛陀的須臾來看人間的長劫變遷,佛陀無不瞭若指掌,只是我們掛礙在目前。這個須臾與長劫要如何比?我們要用心體會人間是如此渺小,時間是這麼的短暫。人生幾十年,我們的看法、境界是如此的渺小,與佛的宏觀、長劫來比,知道的實在很有限。

凡夫淺薄的見解和記憶,與佛如何比呢?常常也很感嘆,不過也很讚歎;讚歎諸佛菩薩的智慧,感慨悲歎自己不過是薄地凡夫,境界還是很窄、很狹隘,才得要再努力。

佛陀再呼喚彌勒菩薩,「仔細聽,大家要聽清楚」。剛才是勸聽、讓座,現在趕快再去告訴別人說有這樣一部經,叫做《法華經》。一種是刻意找人來聽經,一種則是既來之,方便勸聽;方便勸聽就是帝釋的福報。而若有心去勸遠方的人來聽這部《法華經》,介紹這部經對人的妙用,勸人來聽,就是「若有說法之處,誠語勸他人令知」。

《妙法蓮華經》是諸佛教導眾生很重要的經典,我們即便在遠方,也要很刻意的、用一片誠心勸導人人都來聽這部《妙法華經》。「有經,名法華,可共往聽」,你來,我陪你去,或者是「我去,你陪我去。」聽了之後,「聞得體解」。新來聽法的人歡喜了,他深心體解法之妙,他的內心有所受用,自然就再去邀別人。「合伴往聽」,我們一起做伴來聽。

花一點時間帶人來聽,其實利益是很大。願意陪同他人來聽,說不定對方開始發大心,可以去傳法、說法了,對人間幫助很大也未可知。你有這個因緣陪他來,換他發大心,弘揚佛法的利「益」很大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