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》法性不動 如妙高山

0觀看次
A- A+

2018101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35集

繪圖/黃逸樵


法性不動如山;因法性山動故,
譬喻之以山動,入生死無明海。

法性不動如妙高山,
何種力量推山使動?
唯是眾生業力共聚,
多生累世重重疊疊。

「法性不動如山;因法性山動故」,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清淨的本性是如如不動,但是現在已經動搖了。「譬喻之以山動」,譬喻我們凡夫的如來本性,已經被動搖了。「入生死無明海」,因為我們入了生死無明海;就是先有無明,才會動了我們的法性山。從一念無明開始,法性山一動,再難回頭;即便要再回頭,也是很辛苦的事情。

「法性不動如妙高山,何種力量推山使動?」我們的法性如妙高山一樣,本就如如不動。在《藥師經》也有讀到「妙高山王」,是恆不傾動;如同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,本來清淨無染。是什麼力量推動妙高山移動了呢?「唯是眾生業力共聚」。

「一念無明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麤」,因為一念無明生起三種很細微,看不到也摸不到,卻能傾動妙高山,就是眾生的業力。這個貪、瞋、癡三細就是緣境界來的,在根塵界之中讓我們起心動念,所動念的無不都是貪、瞋、癡這三項,業力重重累積、共聚,使得我們的性分毫之差,就千萬里之錯。

我們內心是要貪、瞋、癡,還是信、願、行呢?同樣三個字,你深心信解、發弘誓願,「佛法無邊,我還是要求,成就我聽法的心願」,這種用心。有的人貪著在自己的生活環境,即便環境很好,開車出門很方便,他都不願意;有的人住在十分遙遠的地方,每天要花近千元臺幣的車資,他一樣願意天天來聽法。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,將心再恢復回來,回到這分求法清淨、無染著的這念心。

「說法講經之堂舍,轉權顯實。無量義說法入群,為諸聲聞菩薩大眾次序,都悉集會七寶講堂,廣定道教演暢妙法。」

要講經說法的地方,也要有很多因緣來會合。不是想要聽經,身邊就有了;身邊就有,也是你的好因緣。因為佛陀用四十二年的時間應機逗教,多數眾生在這四十二年間所接受到、所歡喜的,就是權。

佛陀因應眾生根機而說法,眾生對於權的教法還未成熟,也還未完全深心信解。但是時間來不及,無法再等待了,佛陀不得不轉一個時機,趕緊快速轉權顯實,講出「無量義」的說法。先入人群,讓大家知道眾生苦難如此之多,趕緊先拔苦,而後說法。

佛陀開始就要為聲聞、菩薩、大眾,依序來說法。前面聲聞,後面是菩薩;前面是小乘,後面是大乘。這是大、小乘次序的定位,聲聞、菩薩依序進來,因為這是一座講經堂說法的地方。大家全部集合,不論大、小乘聞法者,及時都在同一個時間,同一個堂舍,前後依序進來了,定這個道來暢演妙法。

佛陀向彌勒菩薩說:「阿逸多!若有人『為是經』。」就是為這部《法華經》很殷勤要來聽法,不論多麼辛苦,他都願意。到了出家眾講法的地方,就算沒有位子可坐,站著聽都甘願;即便只聽一句、一偈,都願意克服一切,很虔誠地歡喜接受。

「須臾聽經者有專心、散心、隨喜心不同」,或是很專心、歡喜的心;或是坐在那裡聽,卻是不專心,這叫做散心;或是隨喜,「你邀我,我就來」。各人心態都不同,「故所得功德各有差別」。

若有人來了,在外面猶不決,專心聽法的人看到了,就會很殷勤去邀他,用心勸他進來聽。一旦進來了,沒有地方坐,就會讓座給他,自己沒得坐,他就站著專心聽法,希望別人也能與我同樣感受。

勸人聽經,自聞喜樂;自己聽法很歡喜,又勸人一起來聽法。這就是我們聽法者各自有不同的心境。所以,我們的心用在聽法,「道」都在我們腳下走。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看看慈濟五十多年來,人間菩薩就是這樣走過來的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