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0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34集
繪圖/黃逸樵
一念無明生三細,
境界為緣長六麤;
貪瞋癡皆由一念,
無明起落入迷網,
境識起蘊行善惡。
聞善深心,信受力行,
守護大地,知識願行,
隨喜讚歎,隨他善行;
存壽入藏,忘己年歲,
投入無間,輾轉如法。
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念念不斷,前念接著後念,念念不息呢?起一個念頭「我要認真聽法」;或者「坐下來不知道還要多久?」「腳會不會痛?」這都是一念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面對的境界,起一個心,就是動一個念。
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凡夫就是念念無明,「一念無明生三細」。亦即我們每起一念,同時就有「三細」生,亦即很細微的貪、瞋、癡。
「境界為緣長六麤」,因為這三細隨著境界好壞在緣。若緣來,看這些境界,起那種分別、無明,被緣牽在這個境界中生出六麤,長岀六種很粗相的煩惱。
「麤」,就是我們行動的相,一切動作,我們用意識去分別,這都叫做「麤相」。至於我們的行動是歡喜還是生氣?這種態度與緣著外面的境界在取著,大家都看得到,也感覺得到,這叫做「六麤」。
「貪瞋癡皆由一念」,從前面的一念開始,就在貪、瞋、癡中去展開這六麤;動作是善是惡就從此開始。「無明起落入迷網」,每天善惡就在這一念心的境界,一念又是無明的心,無明的心相卻讓我們落入迷網中。
所以,「境識起蘊行善惡」。從這個環境、意識,讓我們產生非常微細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;一個善惡緣,境界現前了,自然有這個識,你的感受、你的思想就開始起行動,行蘊就起來。對不歡喜的就起了惡行、惡相,甚至將其摒除在外,不與他接近;而若是歡喜的,就不斷追求。這種行蘊,就是個人身心起這種行動;這行動不離開善、惡這兩項,善、惡就從這一念開始。
有的人起善念,做很多,僅僅聽到一個法,「聞善深心,信受力行」。這也是從一念開始,這念的緣是善緣;有了善緣,看到這個人歡喜了,他說的話我很相信;我接受來,還能身體力行。
如同環保菩薩,環保是好事,我們要深心信解去信受力行。「守護大地,知識願行」。我們能夠共知、共識,發心身體力行,不用看到垃圾就心生厭惡;好好用心思惟,了解它原來就是這樣。
「隨喜讚歎」,看到老菩薩這麼做,我們若能隨善來讚歎他;「隨他善行」,我跟著他們一起做,知、識、行合一,這都是好事。
「存壽入藏,忘己年歲」。老人家一坐下去,起身是如此辛苦,為什麼仍樂此不疲呢?能將「辛苦」當成「幸福」。「忘己年歲」,忘記自己幾歲了。總是來到環保站,有這一大群人都是口說好話,各個都做得很歡喜;去老返少,因為「存壽入藏」,我們的壽命存入寶藏了。
我們每天把握時間,「投入無間,輾轉如法」;投入之後,輾轉告訴大家:「來哦!來哦!來做環保。坐下來,做就對了。」無間斷都是如法。環保做到可以度人,從環保回收做到大規模,尊重生命,你們想,我們是否要好好用心,隨喜功德?
過去有說,經五十人,五十人是五十代。到五十代沒有偏差走樣,這功德無量無邊。想起委員在勸募度人,一層層,不知經過多少層了?就如師父每年授證一次委員、慈誠,到今年即將進入第五十三年的授證了。五十多年來,每一年都算一代,也超過五十代了。
佛陀時代,傳法也要一代一代傳。所以,不論自己求法來聽,或者聽了之後勸人聽,或者人家聽法之後,我們隨喜,這都是正向的功德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