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33集
繪圖/黃逸樵
見寶塔品敘多寶佛聽經現身,
復明一乘境中過去佛果;
本品敘世尊因往劫精勤道法成佛。
古昔有佛住世,無人請佛說法,
即便取入涅槃,因缺諸說法緣。
如是經中多寶佛塔從地湧出,
靈山為法見證釋尊說是妙法。
在〈見寶塔品〉,多寶佛遠從東方來到靈鷲山聽經,甚至現全身在塔中。這是過去佛讚歎現在佛,成就釋迦牟尼佛的道場。這段文字有很豐富的義涵,不僅體會到過去佛如何修行,也了解彼時多寶佛心願未了,而發這個願。任何一座道場有講說《法華經》,多寶佛一定現身隨喜聽法,證明這部經所說的妙法。
除了其中有因緣,還又「復明」現在釋迦牟尼佛所講說的這部經,它是一乘境中所包含的道理,還有過去佛已經成佛的內涵。敘述世尊因往劫如何發心,這顆種子在無量無數劫前開始發這念心,一直到現在成佛了。
釋迦牟尼佛是精勤道法而成佛的,所以,要成佛並非易事,一定要保持我們這分初發心,還要無法去計算劫數的身體力行,方能克竟其功。
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往古,無法計算的時間之前,那個時代多寶佛同樣成佛住世,就是缺了眾生好樂佛法來請佛說法的因緣。所以多寶佛入涅槃時,有一個心願:哪一個地方有人講說《法華經》,他與他的全身舍利會進入寶塔中,將來寶塔與全身就會現身在靈山會。
所以,多寶佛塔從地湧出了,湧現在靈鷲山,就是要為釋迦牟尼佛說《法華經》作見證──現在的佛所講的法是真實妙法,此真理是佛佛道同。
兩尊佛之間,古佛讚歎現在佛,現在佛感恩過去的佛,敘說過去佛也是用很長的時間修行,也是發這樣的願要說這部《法華經》。
釋迦佛講經之後,一代一代要用心聽法,沒有偏差,如是知、如是識、如是行,知、識、行一直繼續下去,能夠傳到第五十代。這樣隨喜功德,即便到第五十代,還是聽人在講《法華經》,他還是隨喜功德讚歎。就像多寶佛來隨喜、讚歎釋迦牟尼佛的道場一樣。
所以,「尚無量無邊阿僧祇」,就是無量的長時間,無量開闊的空間,無量無數的人間,見聞隨喜功德就能得到這麼多,不可說、不可說,無法去講說。
尤其是第一個,最初於法會中聞而隨喜,從最初說法來到五十代,而且最後還能這麼精準的將法流傳下去。若能如此,就等於與最初在佛道場聽法的功德一樣大,甚至為了維持正法,也不輸於與佛同世同道場聞法,此功德實在無量無邊。
以最後這個人所得功德來說,就是從後者回頭再看前者,若後來者能將法對得很精準,是很不容易。阿難還住世時,法就偏差走樣了;要如何很精實、精準地一直一直傳下來,直到第五十代,實在是很不容易。
所以,能夠維持得這麼精準,比最初第一人聽法、傳法的功德更多。同樣,其他人都是這樣對準,一個傳一個,愈傳愈多。隊伍不是只有一列,還有第二隊、第三隊,一直排列下來;後面每個人一直跟,全都很整齊,這麼多人同一個心志、同一個方法在人間行菩薩法,這是很多人功德所出,這個福就很大了。
每個人同一個時間聞法,在法會中人人「一偈、一句之隨喜演說」,這樣的法,人人若能隨喜演說,行你所說、說你所行;如是聞、如是說、如是傳,要傳就要身體力行,一系列的菩薩法入人群。
雖然這一大群人是由一個人開始傳,但是這麼多人共同實行這個法,將法對準,人人再傳出去,又讓無數人得以受法。有時候慈濟人集眾分享,或者讀書會分享,聽了之後隨喜再演說。這個人傳法若傳得真、說得正,就是功德。
「而往往能喚起宿具智根之人」,因為你不斷這樣傳,因為有人將佛法傳得正確,再給更多不知道的人了解,進而啟發其智慧善根的人也不少,就知道傳法功德有多大。因為聽,他深信解行,很深信了解,進而身體力行,然後由行就證果;就像菩薩在人間,因為接觸苦難人,而體會了解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諦法。
要如何將佛過去無量劫修來的人間事;每一代,他都是投入人群去度眾生,累生世不斷延續。我們現在同樣要從信解、力行這樣過來,這個基礎將它打穩。
只要每個人真實的一句話,一偈、一句佛法我們都很透徹,清楚了解、信受奉行,若如此,就有不可限量的佛法功德。因為它利益很多人,轉變人生種種煩惱,解除煩惱迷茫,導正他的人生。
所以,正法傳世要從信解、隨喜,隨喜、信解,彼此間互動就是功德無量,因為能夠成就讓更多人了解。法更能普遍去入群,人人身體力行才能有所體會。大家若了解,這一偉大的志業,法在人間就能昌盛起來。這就是做佛事,承擔志業也是我們人人的本分事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