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》菩薩因行 久遠證果

0觀看次
A- A+

201810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32集

繪圖/黃逸樵


乘境中之去來,菩薩因行佛果,
雖既數億多劫,久遠乃得證果,
恐彼不精勤求,佛自引本因緣。

昔為國王,人中極尊,
不惜生命,為奴求法,
聖中久遠,乃證菩提,
恐彼畏難不進。

「乘境中之去來,菩薩因行佛果」,佛陀累生世,從初發心以來,無法計算劫數時間,就是乘因緣環境這樣來來去去,無不都是行菩薩行,在撒播菩薩的因。菩薩的行,總是朝向佛果的目標而走。

我們學佛若想成佛,絕對要行菩薩道。菩薩道過程是很辛苦,一來,要克服自己的心志;再來,願力是要投入人群、救度眾生。他最重要的志向是行菩薩道,就是隨著佛法真理向前走,最終目標就是佛的果位了。

菩薩道一直走,盡頭是否就是佛果位呢?不在意,最重要的就是行菩薩道。菩薩道必行,讓我們的心調得沒有污染,但要入人群中,保持這念靜寂清澄,不畏苦、不怕難,只要人人努力,都能行在這條菩薩道。

「雖既數億多劫」,雖然已經數億多劫,就是無法去論時間多長,無數億這這麼長的時間。多劫,一劫就不好算了,何況多劫,很多劫波。劫波就是長時間,無數億多劫,真的是很長很長。

在修行當中,還是顧著眾生「恐彼不精勤求」,恐怕大家只沉溺在聽法,不曾想要入人群,即便入人群也是雜揉不精勤;這種不是專心要行菩薩道,菩薩道也不會久長。所以佛陀很擔憂弟子修行不精勤,無法把握要來隨佛出家的那念初發心。隨佛出家的目的就是專心行因趣佛果;即便初發心是這樣,但是久來沒有耐心,也捨不得吃苦,就會變成不精不勤。

求佛只是要求成佛,但我是否願意去付出呢?只求果,不行因,這就是佛陀所擔心的。「佛自引本因緣」,所以釋迦佛就自引《因緣經》,或者是《本事經》,一品一品行在人間。在人間面對著人與事要如何對待?生生世世要如何度眾生?自己本身要守法又是如何修?這是每一生世面對的因緣、面對的人,佛陀用不同的身分在人間來回。

「昔為國王,人中極尊,不惜生命,為奴求法」。《法華經》中的〈提婆達多品〉有說,有一位國王好樂佛法,他很用心思考,要如何用佛法來治理國家?如何讓國家人民均富?讓人民在富有中還要認識道理?希望人人有心追求佛法。自己若沒有很透徹了解,也無法讓人民因為了解佛法而過著輕安自在的日子。

因為他要求法,他能逆來順受,沒有起心動念。一生當中,他頭目髓腦悉皆願意付出。這種修行,都是「不惜生命,為奴求法」。他身為國王,不惜身命,為奴求法,這是聖中聖,誰又做得到呢?

「聖中久遠,乃證菩提」。久遠劫來還是行菩薩道,很長久的時間保持這樣的心態,一直到證菩提。「恐彼畏難不進」,就是怕眾生受不得苦。「恐彼」,指所有的眾生。既然要修行,卻經不得苦、耐不了勞,這般畏難,不肯精進。

其實不只佛陀擔憂,我也很擔憂啊!大家修行的心是否永遠保持最初的那念心?若有,習氣比較不會起落,即便有起落很快就會回復到初心,方向還在。若是初心不見了,方向就偏差了,大家要很用心細思惟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