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100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31集
繪圖/黃逸樵
聞一偈經無量劫,
謂如來智慧辯才,
能演說一偈之義,
經多劫無有窮盡;
隨機稱性宣揚精妙,
自在無礙辯才。
經云:「如來演一偈之義諦,經無量劫,義亦不盡。」
我們聽一偈,很精妙的一句話,不論是深是淺,我們用心將它聽進來。「聞一偈經無量劫,謂如來智慧辯才」,我們能夠受用無窮。
佛陀隨機逗教四十多年過去了,現在開始講《法華經》。用心聽,淺根機的人會覺得道理很豐富,根機深的人聽起來是不簡單。「聞一偈經無量劫」,一句偈歷久常新,永遠放在我們心頭,即便經過很久的時間,在我們心中還是新的,人人都有很大的受用。
「謂如來智慧辯才」,如來的智慧辯才,「能演說一偈之義,經多劫無有窮盡」。佛陀用他的智慧演說的妙法,即便只取其中一義、一句道理,經過無窮盡的時間,直到未來際,我們聽起來永遠都很微妙。
我們距離佛陀時代兩千五百多年了,這部經雖然後來才翻譯的,但是經名《妙法蓮華經》。「隨機稱性宣揚精妙」,這部《妙法蓮華經》永遠歷久常新,隨機稱性來宣揚都是精妙,只要我們用心。
在《大般涅槃經》有說「如來演一偈之義諦,經無量劫」,經過無量劫的時間,「義亦不盡」。無論時代如何變動,人世間事物如何累積,任何一偈都能應現在。不論眾生多少根機、多少煩惱、多少無明,這一句偈能夠好好受用,就是歷久常新。
前言:「佛告彌勒,我今分明語汝,是人以一切樂具,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,又令得阿羅漢果,所得功德。」
佛陀再告訴彌勒菩薩,「是人以一切樂具,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」,這樣的人能夠用很長久的時間普遍去布施。我們要如何從佛典中吸收「一」,來感悟百千萬種?一句的偈言看來沒有什麼,數字算一算就過了,即便是數字也有它很深、很廣泛的道理。所以「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」,無量的生命喻四生,而這些無量數的生命,每一種都各自有不同的世界,人類若去破壞它的世界,所造作出來的就是污染。
六趣眾生是要讓它們自然又快樂,我們庇護著、愛護眾生,「又令得阿羅漢果」,又令這些眾生證得阿羅漢果位,從初果一直到四果。我們供養這樣的修行者,兩相比較,從各種各類的眾生,你用多久的時間去疼惜它們?遇到這樣有修行的人,你能夠供養他們,這個功德要如何解釋?
佛陀譬喻,用這樣的功德要與聞一偈一直傳下去,第五十人還能夠去聞法;同樣聽聞《法華經》、說《法華經》的第五十人。
那些眾生,我們用盡愛心去救它、疼它,還不如你好好用心聽《法華經》,一偈隨喜。甚至已經傳到第五十個人,第五十個人聽《法華經》又生隨喜功德。若能這樣隨喜,聽到我們也歡喜。這樣的功德,就像一大堆火柴,要如何與一寸金子來比量其貴賤價值呢?當然金子有價值多了,可以價值連城;金子和柴,是無法去比量的。
所以,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;你給他一堆物品,只是安頓他一時,我們給他一個法,他能夠受用無窮,不只影響今生,還能帶去來生世。
常常說八識田中給他一粒種子,所以聞經很重要,有形的物資給他一段時間,無形的實法能夠給他永久。我們有真實法去安頓他們的生活,他們也能將法永遠放在心裡,所用無窮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