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》布施功德 得福甚多

0觀看次
A- A+

2018100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29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布善種子遍功德田,普令一切發菩提芽;
佛及羅漢名功德田,具諸勝德能生無量。
一切有情,得勝功德,布善福田,恭敬供養。
佛法僧眾是即三寶,續佛慧命功德福田。

福田功德要從哪裡來?「布善種子遍功德田」。我們要很普遍地將種子撒在人人的心田上,希望人人都能向善向福。而福的源頭又在哪裡?「普令一切發菩提萌」。大家的善心有一個方向,清楚如何撒播耕種福田。

「佛及羅漢名功德田」。因為正道、真理是由佛陀所開啟;佛陀覺悟之後的心願,就是希望這條道要開得普遍,讓人人都能知而覺,也可以攜手同行。

佛陀想起跟著他從皇宮出來修行的這五個人,在鹿野苑向著五人開始講演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四諦法。佛陀三轉四諦法輪,五個人終於了解去除苦惱的方法了,「我立定方向,願意追隨佛陀的行蹤」,就此開始,僧團成就了。

他們隨佛修行,道理一層層深入,佛陀從簡單的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法讓他們清楚了解人生來去,心理如何去轉。五根、五塵都有意識,五根識中的意識,隨著五根識一一去將它合成起來;我看、我聽、我的感受,我會生起種種不同的想法。所以,善惡的分界線就在這裡,經過思考,採取行動去造作。

佛陀將道理說出來是很細膩。法,很細膩,佛陀就要一一去引導,才能從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一一進階到阿羅漢。出家不只斷了欲界的欲念,還要超越欲界;心清淨、無欲念,到阿羅漢的境界。

「佛及羅漢名功德田」,佛與阿羅漢,都是一畝畝的福田,能夠讓眾生隨喜去布善種子。「具諸勝德能生無量」,每一顆種子只要撒在佛僧的福田,所接受來的佛法句句正確,人人若能如法修行,「一切有情」自然也「得勝功德」。

在家居士聽法,如何能夠轉他的心輪,由惡轉為善、從貪轉為布施?「布善福田,恭敬供養」。聽法之後,除了物質的布施、利的布施、行的布施外,最重要的是「恭敬供養」,這叫做「敬的布施」,也就是「布善福田」,這種深心信解後,行的供養。「佛法僧眾是即三寶」,這種行的供養,要先從懂得恭敬佛法僧三寶,這方福田也就是「續佛慧命功德福田」。

因為佛陀說法後,三寶具足,僧團在人群中建立一種莊嚴的形象。佛法若要興盛,僧眾就要身心清淨,說佛所說法,行佛所行道;身心要清淨,威儀要端正,方能「續佛慧命」。讓人家眼睛看到這麼端莊,有次序、有威儀的僧團;所聽到的是正法,能夠度人心向善,心能夠清淨無染著。「續佛慧命」,很重要的「功德福田」,正確引導眾生的心靈方向,能夠布善種子了。

在家也要用心將法聽進去,受用後還能為人群去造福,這叫做「大慈」。人間有苦難我們不忍心,要苦人所苦,痛人所痛,「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」,我們不忍心,就要及時付出,這叫做「大悲」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從佛法中受來、用出去,叫做「受用」。

佛陀向彌勒描述他教育這些僧團的過程,得到在家菩薩來護法,供養這些修行者,讓他們能夠安住。有僧坊、衣食、醫藥、臥具都很俱全。像這樣供養佛法僧的功德,就問彌勒菩薩,「其人所得,福利功德是為多或不多?」

彌勒菩薩就回答,「彌勒白佛言:世尊!是人功德甚多,無量無邊」。因為他們布施,能夠延續佛慧命的人,往後還要繼續傳揚正法,所以功德很大。

彌勒菩薩的回答,為佛所肯定,肯定福利功德無量無邊。所以,世尊問,彌勒菩薩回答,記錄的人福德很大,我們要很肯定。

功德是在我們行動中造作出來的。之前提到「隨喜功德」,功德可以隨喜,能夠讚歎。我們要很用心去分辨,明白「所行道」。佛陀很用心為我們解釋《法華經》,我們的方向要正確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