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》自度度彼 悟道自在

0觀看次
A- A+

20181002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28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如來所持之無我,
德具八大自在法,
故稱佛曰自在人,
自得自度亦度彼。
我今禮敬大自在,
佛陀悟道大自在。

我們所以是凡夫,佛陀是覺悟者,他「所持之無我」。佛陀已經無我,將法入心了,他覺悟天地宇宙萬理之法,去掉所有人我相,所以他無我。大覺者一切相皆空,無所執著,愛的力量放大了,心包太虛,得大自在,所以他「德具八大自在法」。

佛陀所得的大自在法,不是我們凡夫能夠體會與了解。「八大自在」,說來是很深,細項很多,但是佛陀教導我們要落入日常生活中,讓我們知道,如何修持戒、定、慧?如何定心不動,啟發智慧?他用身教、言教在教育我們。佛陀是這樣用心,取得人人的尊重,「故稱佛曰自在人」。佛陀不受外面境界所影響,他自在,天地宇宙真理瞭若指掌,他沒有迷惑。

我們凡夫不是迷在自己的執著、人我是非,便是擔憂天下眾生事。這種兩極端,都是煩惱重重。這要如何去幫助、解苦、解困難?難免會有很多的擔憂,直到整件事情都完成才心安自在。還未完成都是心不安、心不自在,即便菩薩救濟眾生也是一樣,這就是與佛的心態還有差別。佛陀對所有道理都清楚了解了,稱作「自在人」,佛陀很自在。

「自得自度亦度彼」,自己得度了;覺悟之後,再將這個法普遍,盼望人人都能透徹了解。道理原來存在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也都能夠回歸本性。只是我們能否通透,願意接受佛陀的教法?

我們想要得大自在,一步走、一步牽,能夠多上一層,跟在後面的人也一樣更上一層,互相牽攜著往上走。或者自己一口氣爬到最上面,居高臨下飽覽風光,再下來一一將人牽攜上去,這就是自度度人。

我們已經知道佛陀的精神理念,「我今禮敬大自在」。我們每天進講堂來,就是要禮敬佛像。那只是一尊像,其實佛永遠都在我們心中,時時起著「禮敬大自在」,時時要禮敬。

「佛陀悟道大自在」,佛陀覺悟已經得是大自在了。我們心中禮敬,了解佛陀悟道之後已得大自在。佛陀說,「在家者以自愛、愛人自在為樂」。在家菩薩專心一志學佛道法,人人自愛,啟發生命的價值,願意去愛人。

我們自愛、利用生命入人群,因為眾生需要我。我們的生命很珍貴,每一天、每一時我們都為愛眾生而自愛。當他們有苦難的時候,我用盡心思去幫助他,解除他的困難了,我很自在、很快樂。這就是在家學佛者,自愛、愛人自在為樂。

「出家學道者,以體解輪迴不自在為樂」,大家要「念無常」。我們出家之後要覺悟世間無常,哪一天死亡忽焉而至,不得而知。人人修行,知道輪迴,卻沒有自我警惕,好好地清除壞的習氣,還是帶著凡夫的習氣,如何叫做修行呢?

所以,我們要自我警惕,體解大道。這個「大道」,我們知道一旦無常來臨時,若沒有好好把握,稍一不慎就要落入輪迴,由不得自己啊!想到這些,我們就不自在。

我們豈能放著不自在呢?修行者體解大道,就是要自我警惕我們還在輪迴中。我們要從這個細心開始,捨諸惡、從諸善,「捨惡從善」,我們真正要好好歸向。我們都在這個生死中流轉,無法度脫,但是一定要顧好我們的心思,時時要累積善念,入善的人群中去互動,我們的智力才能維持正向,沒有顛倒。不要脫離善的人群,不要喪失自己為善──做人的權益,總是做就對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