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》三輪體空 清淨布施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930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26集

繪圖/黃逸樵


三輪者,能所施物量,
清淨者,於此三輪體,
施無念,無所求得失。

無能施、所施及施物,
於三世中無所求得,
我常安住最勝樂心。

「三輪者,能所施物量」。「三輪」就是「能」施、「所」施與所施的物量,所以能、所,人我之間,「我」是「能」夠布施的人,「你」是我「所」布施的對象。

「物,我布施給你的有多少哦!還記得嗎?總共有幾次的布施?」這種計量物,就是能、所、物量;能施的人、受施的人,有多少物量?已經幫助你幾次了?這叫做三輪──能、所、施物這三項。

「清淨者」,我們要如何才能常保清淨呢?這種常常掛礙在我是能施的人,而你是我所幫助的人,常常被「能」、「所」掛礙,計量「物量」,這叫做「三輪」。

「於此三輪體,施無念」。我付出之後沒有放在心上;該做的,我很甘願去做,做就對了。所以心無所念、無掛礙,也「無所求得失」。無求,無得、無失;不是我布施出去多少,或我有所求得多少,二者俱無,這就是「無能施」;沒有我是能施的人,幫助人不用常常掛礙在心頭。

所以,「無能施」,沒有我能布施,也沒有「所施及施物」,既沒有我、沒有他,也沒有物體量數,叫做「三輪體空」。

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在過去世中,我們修行也是這樣的法,現在同樣如此,未來亦然。「於三世中無所求得」,這就是修行。不論你用什麼方式修到最高境界,念佛,要念到哪裡去?念到無我相,念到三輪體空,離開這個現實的境界,到清淨無染的世界,這叫做淨土。

只是,我們的心識一天到晚緣著這個境界,又怎能觸事無念呢?「敲板了!」就要趕快去齋堂,這也是規矩。你豈能沒有規矩、豈能不隨眾吃飯呢?規矩一定要行,營養一定要吸收,哪能無念呢?這種念就是緣,我們的心識緣境。

我們修行要務實、行實,才能體會實相的境界。芸芸眾生無不都是苦,我們修行的境界絕無佔有的私愛,所愛的是天下眾生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無所選擇,天下眾生不論任何膚色,與我們非親非故,我們也要隨喜功德。

「能」,能付出,這個量受多少;付出去了,解決他的困難,能付出的人無所求,對自己就沒有障礙了。

對的事情,未來生我們還是同樣發三輪體空的願,付出無所求。若能如此,「我常安住最勝樂心」,這就是我的誓願,能夠安住在菩薩道中,這是最勝、最快樂的心。佛陀無量壽,是生生世世,他的精神、誓願無不都是這一念,這股願念不斷延續,所以壽無量。

「在行施時」,如果還有「我是能施的人,他是受施的人,當中的物質有多少」,就是執著在「三輪體相」,不能算是真正布施波羅蜜行。

「若無此三輪體相」,「所謂施恩不望報」。我們付出並不期待對方回報,無所執著,才是清淨的布施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