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9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25集
繪圖/黃逸樵
如者如是無始來今,
來者來回娑婆度生,
亙古不變常住如是,
隨順眾生機緣逗教。
常常說釋迦如來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諸佛成佛也稱為「如來」。「如者如是無始來今」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亙古以來都一樣。「來者來回娑婆度生」,娑婆世界善惡雜揉,苦難偏多;眾生就是煩惱偏重,所以諸佛來回堪忍的娑婆世界,就是要來度眾生,必得來來回回在人間。
「亙古不變常住如是」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一樣常住。現在人人都尊稱「本師釋迦牟尼佛」,慧命常住,來來回回在人間沒有間斷過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諸佛說法度眾的目標都是同一個方向。
在這個娑婆,眾生頑劣,煩惱無明偏多,這種善惡雜揉的人間,佛陀無不都是為了苦難眾生而來人間;「隨順眾生機緣逗教」,隨順眾生根機而設法逗教。
佛陀說《法華經》,教菩薩法,我們要身體力行,不只灌輸在頭腦中,念文、了解而已。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,以苦難眾生為道場,成就菩薩道;任何一個苦難處我們都打開心結,不怕臭、不怕骯髒,將這個地方當成道場,這個人當成自己親人,抱持包容天下眾生的心。
為什麼菩薩可以來來回回這麼辛苦還不停歇呢?正是「歡喜地菩薩,修行初地法門」。意即你要修行,就要從菩薩不畏苦的精神開始,這種不畏苦,還很歡喜,叫做初地菩薩,菩薩修行要從初地法門進來。
「布施周遍給孤寡諸多貧老病苦」,我們為貧苦的人布施;「布」就是普遍,「施」就是給,普遍付出,叫做「周遍」。我們所幫助的對象就是孤老無依,或者寡婦孤兒等等,慈濟人只要走得到就做得到,就如同現在所說的「長照」。常常去關心他、照顧他,這叫做「菩薩智同佛智」。
我們學佛,雖然沒有講究一定要念經、坐禪或念佛;但是能夠苦眾生苦,佛陀所教的菩薩法,佛想要這樣做,我們做到了,尤其「徹見大道」。早上課誦都有「三皈依」,「皈依佛,當願眾生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;皈依法,當願眾生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;皈依僧,當願眾生統理大眾,一切無礙」。將人群帶好,就是正信的佛法。
我們統理大眾;大眾有苦難,他們孤老無依、無所依靠,我們去幫助他,讓他依靠,就已經入人群中了。心解脫,很歡喜,因為對方的困難我們替他解決了,眾生平安,我們就歡喜了,這叫做「菩薩智同佛智」。菩薩與佛的智慧都一樣,已經「徹見大道」了,「入智慧海,盡佛境智」。「而得法喜」,看到眾生得救,我們歡喜了,「登菩薩歡喜初地」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
菩薩在人間所要做的,隨著佛陀的教化,教菩薩法,入人群行菩薩道。禪宗不立文字,只是坐禪就好;而我們慈濟宗門,不用一定要去讀經,你用很誠懇的心,願意付出你的愛,自己也會很歡喜。那種歡喜會一直延續下來,就是隨喜功德。
我們聽法最重要的是要把握時間。時間不很長,我們只能當下快速力行佛所教的菩薩法。菩薩的行動我們有做到,少數人做不了,多數人共同會合來做,也可以成就諸大功德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