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》轉根識行 成業藏識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92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23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天地人間同具諦理,
天空太虛無體無相,
地載體相生滅無常,
人間心識隨境變異。

轉根識行成業藏識,
成所作智入妙觀察,
秉慧入微,平等性智,
妙因極果,大圓鏡智。

「天地人間同具諦理」,天、地的道理永遠和合,人間也是配合天地和合的道理在走。其實回歸到真理來,就像「妙觀察智」,也像「大圓鏡智」。天地、天空本來無體、無相、無一物;天蓋地載這個體相,就是在人間生滅、破壞。環境不斷變遷,人間也不斷在造作,所以心識隨境變遷,我們的心識都是隨著環境在轉變,就是這樣在破壞、造作,這全都在六根識前。現在我們要轉成「成所作智」、「妙觀察智」,「平等性智」、「大圓鏡智」。學佛要能透徹入微了解,回歸到清淨無染,就像大面鏡子任何環境都照得很清楚;境遷了,這面鏡子都不受感染,這是我們學佛所追求的境界。

經文的境界太高了,大家看了沒什麼感覺,也不想去探究,就這樣讓它過去。但是佛陀時代,要說到這麼入微,初聞佛法也無法接受。所以,他就要從很淺顯的,循循善誘,應「轉根識行成業藏識」,才從苦、集、滅、道開始,一步一步讓大家知道因緣果報;造作的業就歸納在八識田,這個「藏識」之中。

佛陀才開始入「方等」來說法,「成所作智」、「妙觀察智」;歸納進了「般若」,「秉慧入微,平等性智」;一直到「法華」,就是要我們「妙因極果,大圓鏡智」。天地萬物都需要我們發菩薩心,入人群而不受人群所污染,這面「大圓鏡智」才能夠完成。

現在我們已進入〈隨喜功德品〉,人人要互相讚歎、鼓勵做好事,見聞都要隨喜,並且道心堅固。在世間,人人都需要事業、職業謀生,我們就開一個志業精神理念班,菩薩不計較時間。因為現在的上班族就算願意打拚想多做一點,卻被限制不能超過八個鐘頭,否則要開罰。但做志工就不受限制了,半夜哪個地方有緊急災難,起身就要趕過去。

慈濟人行善「沒有時間限制」,這種善,我們該隨喜、鼓勵。倘若我做不到,但我歡喜讚歎;我若做得到,就發心與他一起做,這就是「見作隨喜」,隨他作歡喜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

大家要守志奉道,聽法之後要再說法弘傳,甚至陪他一起做,像這樣不斷地往下傳承,傳到第五十代。這是很不容易啊!功德,就是這樣一代代傳承下來。

《法華經》似乎很淺就念過去了,要這樣一句一句,一字一字去分析人生世界,天地之間都有這樣的生態、道理存在,我們要分析到最後是很微妙。

總之,我們要如何做到隨喜?要如何「平等性智」,達到「大圓鏡智」?總是凡事都要善解,要好好地勤精進。「大圓鏡智」是入群心無染著,叫做菩薩道。很多人去做了之後,回歸回來,自己很歡喜,讚歎別人勇敢,其他無所求,這叫做「大圓鏡智」。這是人人本有的,也都做得到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