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隨喜功德品》隨喜轉教 至第五十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925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21集

繪圖/黃逸樵


傳法不易法難傳,
傳法人契志難通,
傳佛慧命志難伸,
阿難悲愧取入滅。

正法要住世,很為難,也很慨嘆。佛陀將入滅時,最擔憂法要如何傳?從〈法師品〉開始,一再一再地用心,很明顯的要募人傳法。人要能發大心、立大願,弘誓傳法,這是佛陀將入滅前最擔心的事情。

「跡門」已經過了,從第十五品〈地涌出品〉開始進入「本門」了。「傳法不易法難傳」,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佛陀步步迫切,想要傳法,但是堪嘆傳法不易,法很難傳啊!

想要傳法的人契志難通,有心想要傳,但是說的話對方好像不能很理解,這種「傳法人契志難通」。「傳佛慧命志難伸」,因緣不夠,想要將這個志願伸展開來,真的也難。

「阿難悲愧取入滅」,阿難已經從佛傳法了......「世尊滅度後法傳迦葉」,「拈花微笑」,佛陀感覺迦葉尊者已經了解他的心法。看到迦葉尊者一向刻苦耐勞,堅心立志,願意入人群苦行;能夠會同佛的志向,所以佛陀入滅前,決定將法、僧團交代給迦葉尊者。

迦葉尊者用一段時間調理僧團,也召集眾人結集經典;經典結集告一段落,開始往外傳法。該做已辦了,有著想要為未來承佛傳衣缽的使命。於是,他遠赴雞足山,入洞趣入定,等待彌勒佛出世,再將衣缽傳給彌勒佛。於是,就將法傳給阿難。他很盡心、負責任,壽命超逾百歲了,還是在人群中傳法。

「尊者至一竹林之間,初聞比丘有誤誦偈曰」,有一天,阿難在一座竹林裡,看到一群比丘輾轉傳誦一首偈。偈文這樣說:「若人生百歲,不見水老鶴,不如生一日,而得睹見之。」意即倘若人生到百歲還不曾看過水老鶴這種水鳥,「不如生一日,而得睹見之」。

阿難驚覺完全錯謬了,傳誦佛陀的正法,應該是「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,不如生一日,而得解了之」。絕非不見水老鶴,而是要了解生滅法。

水老鶴,用心去找還看得到;生滅法,看不到、摸不著,體會不到。那個時代的比丘聽師父的話這樣傳法,阿難聽到立即糾正,他們還是不為所動,令阿難萬念俱灰。他一生不斷在傳布佛陀的正法,卻是回過頭聽這些人一字偏差;即便當面糾正仍不為所動。何況未來的人自主意識很強,知一,他要表示見十,炫耀自己知識高,聞一知百、知千。卻是差毫釐,就失千里;法傳人、事、物,一個偏差,通盤就會偏差。

「阿難因之嘆息」,阿難感嘆。佛陀傳法給阿難,阿難不過是傳法人的第二代,法就已經走樣了。「阿難悲愧取入滅」,阿難難堪,愧對佛陀,不免萬念俱灰,就化了一把火入涅槃了。

想到傳法,阿難在世時就有些錯謬了,糾正也没有起任何作用,讓他心灰意冷,何況後世就更難傳了。不論如何,正法還是一定要傳。

〈隨喜功德品〉說,看人做,聽、聞、說法;聽人家做好事,我們就要讚歎他。行善、布施,不論施法、施財都是佛所要讚歎,何況未來的人也要讚歎。哪個地方有人說法,我們就要隨喜、讚歎。

這些人不論是在城市、鄉村,為鄉親、為知識、好友輾轉相傳,一直輾轉傳到第五十輩;一輩一輩這樣代代相傳,可以傳到五十代,表示這是很堅定。「聞法已亦皆隨喜」,一代一代相傳,我們一定要隨喜讚歎。

其實,最好的傳法是身體力行。自己真正去做菩薩,直接去救人,在人群中人人是一部經,那部經就是我們要與大家分享的真實法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