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92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18集
繪圖/黃逸樵
深心信解,精妙法髓,
分別校量,輕重比量;
隨其功德,校量讚歎,
持法華經,深信解相。
謂佛從初發心,不惜身命,捨頭目髓腦,修諸苦行直至成道入滅,乃至所有諸善,我皆隨順歡喜。故云隨喜功德。
又隨喜者,隨他修善,喜他得成,謂轉法輪;眾生得益,我助彼喜,是名隨喜。
佛法要用在深心信解,還要身體力行。「深心信解」,不僅心生信解,且是深心信解。那個解,有多深啊!我們的心已經生起信解,還不夠,還要再深入,故說「深心信解」。
「心生信解」與「深心信解」,用心體會還是有一點點不同。「你說的話,我相信、了解了」,這是「心生信解」。既然了解了,我必得再經過思考,這個法是很深,只有信解這幾句話,這麼簡單就好了嗎?法中有法,我要更深一層再去追究「精妙法髓」。不是只有法而已,也不只是精妙的法,而是法中有髓。
現在佛法好像很昌盛,但是放眼天下,能聽到佛法的人卻是少之又少。其他的宗教比比皆是,有的宗教曾經盛況一時,卻是現在也走入末法,原本很亮麗的宗教同樣也有沒落的時候。
佛陀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就教示我們,佛法要應在濁世之時,讓大家深心信解,還要將精妙的法,很奧妙的法髓為人人所接受。佛法不能當作咬文嚼字的學問,而是得一法拳拳服膺,用在人群中。
《法華經》一直提到,做什麼功德會得什麼樣的果報。功德有輕有重,什麼樣的功德才是真正人類所要追求的呢?因為凡夫心同樣有這種功德校量:我做什麼才能得到功德?有功德我才要去做。所以「分別校量,輕重比量」,我做這件事情,功德是輕或重?這就是凡夫的分別心。
現在眾生有這種追求功德輕重的心,釋迦佛就要說清楚了;當來,這些人會一起來教化眾生。就像釋迦牟尼佛來人間,周圍的弟子從五比丘,從千二百五十人,將目犍連、舍利弗、三迦葉等等度進來,他們再帶著弟子群來會合。
彌勒佛同樣需要有這群眾生的緣,未來再來助道場,教育眾生。所以彌勒菩薩就會替眾生向佛啟問。「隨其功德,校量讚歎」,隨那個功德,要比較、讚歎,為他們分析,讚歎持《法華經》的人「深信解相」。
「深心信解」,而後「深信解相」。深心信解是我們開始發心,相信還不夠,一定還有更深微的法,所以我們又再深心。「持法華經,深信解相」,絕對堅固相信。
佛陀所說的經法,希望讓這些人都能清楚分別。彌勒菩薩當然也很相信佛,「謂佛從初發心,不惜身命,捨頭目髓腦」,因為佛陀從最初發心,不惜身命,捨頭目腦髓布施給人,累生世以來就是修諸苦行。
釋迦佛不斷修苦行,不斷受到提婆達多的迫害等等,他甘願受苦、他願意付出。「修諸苦行直至成道入滅」,佛生生世世一路忍耐過來,直到覺悟、成佛、度眾生,一樣幾十年後入滅了。
因為提婆達多生生世世這樣迫害,促成佛陀有這個機會施捨,得以修戒、修定、修慧,修布施、修忍辱、修精進、修禪定、修智慧,一次一次地磨練他,才能完成道業。因此,佛陀也為提婆達多授記。
提婆達多受記成佛了,住世時間比別人更長,這實在是很不可思議。對此,我們要深心去信解,讚歎佛陀寬宏大量,不只沒有恨,甚且為他授記,成佛的國土比別人好,也比別人壽長,這表示佛陀心量寬大。
這種授記,有的人會覺得很不可思議。表示我們要深心信解,否則〈隨喜功德品〉再聽下去,就會有一點點枯燥。因此,我們要深心信解,了解簡單的法其實有很深奧的意義存在。較淺白地說,「又隨喜者,隨他修善,喜他得成,為轉法輪」。看到別人歡喜,我們也要跟著歡喜,因為他做對的事情,我們也替他歡喜。
所以,「眾生得益,我助彼喜」,眾生得到利益,我幫助他,我也是歡喜,這叫做「隨喜」,隨喜功德即是如此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