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918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16集
繪圖/黃逸樵
見聞善行,隨順為喜;
不違不受,不感喜樂;
對一切善,分明是非,
先能領受,而後思行。
是日已過,佛法才更要用心聽。佛陀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,不論時間多長、多久,佛法身在,就是佛壽命在。佛壽無量,但是所留下來的道理,已經為我們開出一條路。這部經就是開這樣的道,現在我們要走這樣的路。
常常說: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。人人都要走路,你走的這條路經過地理探勘,決定從這個方向開一條道。所以,有道才有路,想要有人,就要有理;理,要從真誠的道理來。
每一個時刻,你們看到我,我也看到你們。不只是看到,現在我說話,你們也聽到了;有道理,我歡喜,這樣就能身體力行了嗎?是發大心力行,或者隨順呢?「道理不錯,跟著您走就對了。」就是好的話、對的路跟著走,歡喜了。
「不違不受,不感喜樂」。「有啊,我也有在聽。我沒有違背,但是我無法接受,不過不錯啦!」不感喜樂,所以「還不錯啦」。
我們若再多一份心,「對一切善,分明是非,先能領受,而後思行」。更細心的人,對一切善惡都能分別是非。我們先分析看看,道理是很好,方向有正確嗎?正確,沒有偏差,我先接受;若值得投入,我就全身心投入。
在這裡所說的三種人,一是「見聞善行,隨順為喜」;也有「不錯啦」,但是不感興趣;另外一種,「我聽清楚一點,稍微分析一下,我先領解,再仔細想想看」,這是有心細思。
第十五品的〈從地涌出品〉將入「本門」來(編按:為本門序分)。「本跡開二門」,從本門進入,彌勒菩薩很用心聽。因為彌勒菩薩是將要接使命的人,所以很認真。
「彌勒菩薩於前品中,聞世尊說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者」。我們一直提倡,現在國際間,就連印尼、香港、新加坡和馬來西慈濟人也在抄寫《無量義經》,這叫做書寫、讀誦。因為《無量義經》是《法華經》的精髓;《法華經》卷帙浩瀚,倘若《無量義經》能夠入心,這條道就能開得很寬、鋪得很平。
所以,「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者,已是功德無量」,這樣就功德無量了,又再「勝於造塔起寺供僧」。若要說造塔建寺與抄經的功德來作比較,在第十七品〈分別功德品〉說,抄經的功德比較大。
「又聞若能兼行六度」。「你若能抄經,又能建塔、造廟,和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四事供養,還能兼行六度波羅蜜。」「之前總認為獨善其身」,以前都以為,這些信徒來建僧塔,也是行布施,算是有行「六度」了。總認為我們的責任就是獨善其身;聽佛說法,認真經行、打坐,思考佛所說的教法,就算是很用功了。
獨善其身,「以為自修持遠離煩惱,而不入人群,不受染著」,以為如此即是修行,也以為自修清淨,隔離人群就不受煩惱染著。這都是過去十七品之前,大家所思考、認知的;但是從第十七品開始,漸漸就要說了。
「但能隨喜他作,是為助緣輕微,唯如是見作、聞作、隨喜他人作,能復得幾許福?」佛在第十七品〈分別功德品〉,就要釐清什麼是大功德?什麼功德較輕微?什麼功德能利益人?什麼功德是獨善其身?其中要如何分別?佛陀用方便法,慢慢啟發。
佛陀說法是用漸進方式,說法四十二年後,因為佛知道時間不待,所以話鋒一轉,開始排斥小法,要褒揚大法,就此轉入《法華經》。
要轉入《法華經》時,又有放光、現瑞等等瑞相。〈序品〉、〈方便品〉、〈信解品〉、〈譬喻品〉一路下來,要如何為我們解釋壽命?解釋他在人間如何發心?度多少眾生?就在〈化城喻品〉,十方上下的梵天王來了,加上寶塔現前之前,先要三變淨土,讓靈鷲山開闊起來。就十方來說,每一方都有領導的菩薩來。
一直到彌勒菩薩好奇:「這些菩薩是如何成就的?是誰的弟子?」佛陀說:「我的弟子。」彌勒菩薩說:「這要如何相信呢?佛陀成佛以來,也才四十多年,這些菩薩無法譬喻、計算,人人都很資深。」所以,佛陀開始要說他生生世世累積來的等等。
總而言之,佛陀的智慧就是步步加快起來,而且求好心切,但不免憂心弟子無法接受。醫王看病,這麼親近的孩子卻還在迷茫中;雖有好藥,卻不肯服用,父親只好遠離他鄉了。
佛陀譬喻隨身弟子卻還停滯在獨善其身。平常啟發大乘法,一般信徒,「還可以利益他人,歡喜接受」;卻是追隨在身邊,時時在聽法的弟子,感覺「他教他的,與我無關」,一直停滯不前。所以佛陀很感慨,這位大醫王只好又再遠行他方,還刻意讓人帶話回來說父親已經往生了。
醫生若在身邊為我們把脈,然後對症下藥,我們很快就能解除身體的病痛;卻是寧願帶著心病在遊戲,直到求不可得時才要服用,是否有對症下藥?「加減吃」、「加減修」,還是依然故我。
我們要珍惜每一個時間,現在是重生命,未來就要重永恆的慧命。好的事情,該做的、該學的一定要銘刻心版,培養成我們的方向,勤於開道,好好鋪路。若沒有方向,自己不肯開道、不肯鋪路,定然是走投無路。
「但隨喜他人作,是為助緣輕微」。看別人在做,看人做隨喜,助緣去做也隨喜,但是舉手之勞的功德,就是很輕微。
「唯如是見作、聞作、隨喜他人作」。看到人做,尤其是聽到他做,「不錯哦!我幫你一下。」這叫做「隨喜他人作」。「能復得幾許福」,這樣能夠得多少福?這是彌勒菩薩請佛陀能夠再為他們分析。〈分別功德品〉之後,隨喜也有那麼大的功德嗎?其實隨喜比在那裡分別更好。隨喜就是會讚歎人,好事沒有違背,能夠幫忙人,也算是不錯。
「前分別持經功德」,是修法。「能持經修法」,「更能兼行六度」;修法就是「你做好事情,很好,你我幫你開門,讓你通過」,「東西還很多沒有搬,來,我替你搬」。類似這樣,這是「隨喜」。隨喜要如何分別功德?功德隨喜、隨喜分別,這兩個是要放在一起的。
在第十七品,「能持經修法,更能兼行六度」,佛教我如何用功之外,我還跟這些菩薩共作善行。不只是開門、搬東西而已,還要兼行六度;亦即好的事情我們要自動自發,「已為殊勝,但未能盡至其極」。
〈隨喜功德品〉,「此品:以一念隨喜」。前面所說,還未身體力行去做。來到這一品,「以一念隨喜,見作、自作、隨喜功德校量」。現在看人做了,我很自動與他一起做,做了之後,彼此都皆大歡喜。
慈濟人不就如此嗎?慈濟人做慈濟事,隨喜,大家一起投入去做,感覺很幸福。如此,才可以說「方為盡至極」。這種「自作、教人作、見作隨喜」,無論輕重都有功德。切莫看人家在做,做不到,卻在旁邊說風涼話;倘若你做不到,既不用讚歎,也不能誹謗。總是見作、聞作、喜作,不要障礙他人就對了。
「又上品直起隨喜,但舉人相,至此方明功德,顯一念隨喜之功德」。前面第十七品所說,「你這麼做,就有這樣的功德;那樣做,也有那樣的功德」。佛陀是隨人點名,開始要說功德,「顯一念隨喜之功德」。你會讚歎人,你一念心真誠,看人做、聽人做,我們要幫助他做,做得很歡喜,自然就有功德。
「既然前品如此,此品亦然,況受持讀誦者哉」。經典既已銘刻心版中,身體力行,現在能夠再包容他人,當然就是進步了。
「隨:非用意在先」,看到人家這樣,「好,我讚歎你!」「乃不期而會遇」,不會說:他做那麼好,我一定要去與他會合。「隨其所聞其善」,他在做好事情,總是不想一起去做。
「喜:非但形於色,乃心悅意誠服」。看他做得很好,我們的態度要很誠意,要去關心、讚歎他。「你做得這麼好,是如何做?很對,讚歎你」,這是「誠服」,發自內心佩服你,這叫做「隨喜」。
「功」,就是「累聚行之所趣」。「我不只是聽到歡喜、看到歡喜,我還要積極去做。不論自己做、跟隨人做,總是舉步動足、開口動舌,身語意業,這個善念已得,我要投入下去做。」還要長長久久的時間身體力行一直走去;走前腳,放後腳,步步向前行,這樣路就走得遠了。這叫做「善念隨喜之功」。
「德」是「累積功之所歸」,苦勞、功勞都有,自己不在意,分分己獲。造惡得惡果,造善得善果,全都是自己累積來的,「累積功之所歸」。善、惡業如何造?人與人如何結緣?全都是自己。若清楚了,一定是一個很能包容他人的人,自然就沒有不滿意的人。
「即時行善隨喜之功」,這樣你說的每一句話,做的每一件事情,都是立功;自己的生命,樣樣都做對,你的善因、善緣已經會合了。你去幫助人,表相看來,那個人受你幫助,實相來說,其實是他助你慧命。因此,我們要時時抱持感恩心。
「所聚得福報之德」,這個「德」就是「累積功之所歸,即是行善隨喜之功,所聚得福報之德」。若能了解,應該什麼都通達了。
希望人人深心信解。什麼叫做「隨喜功德」?明天就要進入第十八品的經文了,世間人事回歸到佛陀時代,就能入理,我們更要時時會事入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