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得無漏果 廣博利益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42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15集

繪圖/黃逸樵


離煩惱趣菩提,皈清淨向真如,
如三乘聖人所得,持戒定慧至涅槃。
四道聖諦名無漏,不隨他境增煩惱。

「離煩惱趣菩提」,我們要如何轉煩惱,趣向菩提?當然是要離開煩惱往菩提方向走,這叫做「背塵合覺」。「塵」就是煩惱,我們要離開煩惱。斷煩惱要有勇氣,該放手、放下,我們就要趕緊放手、放下,以免被煩惱給拖累了。

所說的離開煩惱,就是一念心趕緊避開,不讓煩惱綁著。此所以我們學法,要趣向菩提,用菩提心入人群,煩惱就無法靠近來。

菩提如何永住在我們的心?勇猛精進,就是健康、有抗體,現在的醫學名稱叫做免疫力。煩惱就是人間的病相。人間的病相已經形成很重的濁氣,見濁、煩惱濁、眾生濁,已經威脅到命濁,威脅到生命了。

從群眾的觀念見解,一直到集過來所有,不分年齡,人類都在這個時代,生活不同,風氣不同,規則也都亂了。我們若沒有持道法、趣菩提,也會被它感染了。所以「皈清淨向真如」,這就是我們的目標。

聽法就是要來了解。皈,這「皈」字就是反黑歸白。我們要歸向白,向善。過去惡的習氣,幾生幾世來都無法算數,只好把握在現在,趕緊「離煩惱趣菩提」。菩提就是我們的本覺,在滾滾濁氣中,回歸我們的本覺,方法就是皈向清淨。

但是方向要對準,把握現在,趣向真如,就「如三乘聖人所得」;三乘是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。聲聞,及時聞佛聲音,法入心。緣覺,法入心,體悟外面的境界,知道人間無常、苦。菩薩知道世間苦難偏多,眾生茫茫没有方向,菩薩發心趣向菩薩道。

「持戒定慧至涅槃」,這是三乘聖人的境界,各人所覺悟的,他們認真向前走,方法沒有離開戒、定、慧。小乘有小乘戒,大乘有大乘戒,總要「持戒定慧」,大小乘共修,這叫做無漏法。了解無漏法,我們的心就能到達涅槃清淨;若能做到戒定慧,我們的心就定下來了,時時都在正念中。

禪就是正念,無不都是走向般若智慧,這是「四道聖諦名無漏」。四聖諦法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,我們要好好地用心在這個道;莊嚴道場,就要用法身體力行。以「道」為寶來建塔,其實塔就是我們修行的方向,不是有形,是無形,是我們心的境界。

我們行四聖諦若能到達無漏。無漏就是戒定慧,聞思修三慧,還有〈三十七助道品〉的四聖諦、四正勤等等,都沒有漏失。不只記憶沒有漏失,依道奉行,這叫做無漏。若能如此,就「不隨他境增煩惱」,我們就不會被周圍的境界給拉過去。「不隨」,不會被眾生的煩惱所困擾,我們發心度眾生,能不被眾生度走。

五濁惡世,我們見解要正確、煩惱要清淨,在眾生群中堅持我們的方向。我們是要來度眾生,自然要轉生命為增長慧命。生命是帶業來,我們這時候不由業轉,換我們要轉命,增長我們的智慧,在命濁汙泥之中開出清淨的蓮花。

真理永恆,在佛不增,在凡不減。凡夫與佛同等,真理存在,只是佛已經覺悟了,道理瞭如指掌。我們煩惱很多,就是迷茫,現在煩惱已經去除清淨了,煩惱漏盡,留下的就是永遠不消滅的道理,就是不增不減的真理存在。

希望大家要深入經藏,體解大道,既已發心,我們就要真實的身體力行。有經、有法的地方就有佛的法身,受持這部經就等於受持佛的全身。你用心在佛的法身舍利,還需要建什麼塔呢?人人心中皆有一座靈山塔,我們要好好地向靈山塔下修。

偈文到這裡,〈分別功德品〉已經結束了,「以上持經功德已竟」。持經的功德,不是有形的那部經,而是經法入我們的心,佛的全身舍利塔就在我們心中,「行住坐臥,身四威儀,不離道場,於中履踐」。佛在靈山莫遠求,我們已經「入如來室」了,也應該要「著如來衣」,希望大家時時精進在四威儀中,行、住、坐、臥,弘誓願中展開我們每一天的生活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