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聞法修持 功德利益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42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13集

繪圖/黃逸樵


功者福利之功能,功能為善行之德;
布善種子遍功德田,普令一切發菩提芽苗種。
法髓植入心田,循善法恭敬修。

佛為開示眾生,悟入佛之知見,
釋佛久來本懷,今說本門法華。
法華本跡開二門,法喻談真祕實法。

至此靈山大眾,聞之則得種種,
今之功德利益,即分別功德品。

這〈分別功德品〉,要來解釋如何入佛知見,門如何進來?大家不僅法要入心,還要落實生活中去體會,這是自度;否則,就真的「無法度」了。

「功者福利之功能」,這「功」字是針對自己說的,身心都要下功夫去學。倘若什麼都不做,只是要聽、要寫、要抄、要看,也會說,還是無法體會這個「功」字。「功」,要說得人人願意接受進來,對方身體力行有受用,我們的功夫才算足夠。

修行積功德,要如何下功夫?用心很重要。之前一直說「四修法」,亦即「長時修、無餘修、無間修、尊重修(編按:又名恭敬修)」。

尊重、恭敬這種修行,將法接收來,受用在我們的心,還要「長時修」;聽了之後,法還留在心中,長時間不曾忘記,這是「長時修」。

「無餘修」,沒有「加減修」的。絕對不是有時間才要聽法、才要說道理,也不是有時間才要修這個法,是「無餘」。不浪費任何時間,就是緊緊把握住時間,不斷地回顧、記憶、發想,用心思索,叫做「多用心」。

常常叮嚀大家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,我們聽法要落實在待人接物,這叫做修功、累德。功就是這樣修來的,一直累積來的德,叫做「功德」。我們若沒有下功夫,又怎能累積德行呢?所以,「功者福利之功能」。

常說弘揚佛法,其實說法不僅利人,也是利己。「功者福利」,我自度,又去度人,同時得受法益,這就是功能。長久以來就是這樣在累積,這叫做「功能為善行之德」。

「布善種子,遍功德田」,這顆種子這樣撒下去,有大地的因緣,也有清新的空氣、水分來成長,就要把握「布善種子,遍功德田」。所以,「普令一切發菩提芽苗種」,菩提苗的種子愈發愈多,就是「法髓植入心田」,法譬如水,法不是只有水而已,應該像「髓」。

「循善法恭敬修」,法髓要能植入我們的心田,我們要將法接受進來,「恭敬修」。這個恭敬修是「四修」之一,這樣恭恭敬敬來修行,才能將法髓植入我們的心田;「布善種子」,方能「遍功德田」。

「佛為開示眾生,悟入佛之知見」。佛的一生就是為了讓眾生悟入佛的知見,佛陀「開示」,而眾生就要悟入佛的知見。佛的心懷保護著《法華經》,於成佛四十二年後,才開始暢演本懷,講演《法華經》。

這是佛久來的本懷,累生累劫期待著覺悟的這個時候來講說《法華經》。因為佛陀的覺知,方才知道這個法的精髓。在修行過程中覺悟了,法髓已經俱全。所以覺悟之後的心懷,就是要釋放佛法的精髓,「釋佛久來本懷」,一直到現在。

「今說本門法華」。我們已經在「本門」之中了,字字的經文都要很用心去體會。雖然你們讀誦、書寫經文,這麼簡單就是功德了嗎?只說修行,就是建僧坊、塔廟、寺院,難道就叫做「供養」了嗎?不是。原來要經過「五波羅蜜」,其中還有「般若」,不是有形的供養而已,最重要的是有形、無形要平行。

「真空」就需要「妙有」,空有智慧,少了實行也是空。雖然事相一切皆空,但是我們的智慧是實有,而智慧是從人群中過來的。所以「五度」、「六度」都要深心信解,還要身體力行。

「法華本跡開二門」,這部《法華經》,過去修行多久,有什麼因緣,都叫做「跡門」,跡門說很多很多故事,都是顯跡。佛陀已經向我們說得很清楚,有經、有法的地方,就是佛的全身舍利。所以「法華本跡開二門,法喻談真祕實法」,說法是用譬喻的,所談的是真實理,其中隱藏著的法或淺顯、或深奧,這部《法華經》全都包容含納。

「至此靈山大眾」,佛陀一生說法,直到大眾聚會於靈山,叫做「靈山會」。「聞之則得種種」,一切的法,三根普被。不論聲聞、緣覺、菩薩都能體會佛的本懷、心意,都很清楚僅僅的一大法,就是真實法。「今之功德利益,即分別功德品」,來分析我們是如何修行,如何累積功德,就要入人群中去,深心體解法的道理。

大家修行要很用心,真正「功」與「德」,「功」是不斷積累起來,造福人群從點滴累積到多數,才是積功累德。要有功,就要身體力行;凡事都假不得,名稱沒有用處,還是自己要有這個本能去付出,才是積功累德。「功德」兩字很好說,但是要用很長時間修煉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