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聞法信解 誠敬受持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42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12集

繪圖/黃逸樵


聞佛之說法,初即信解之,
隨佛所教法,誠敬而受持。
鈍根者信之,利根者解之,謂信者解之;
信者破邪見,解者破無明。
法華經序品曰:種種信解,種種相貌。

聽經,根機各異,同一個地方、同一時間聽法,卻是各人聽進去,自我解讀在心裡,體會又是不同。不過聽的時候要專心聽,不然各人聽、各人「信」、各人解,自我解釋可能並不一致。

「聞佛之說法」,聽佛講話,佛離開我們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,歷代以來,經典經過多次翻譯,同一部經典增減翻譯,文字相的差別就很大了。

從印度的梵文,又經過一段長時間,才翻譯成中文。經過這麼長久的時間,這部經典留下來了。而且用在我們現在,文字看得到也感受得到,用此依文解字、文來述意,而這個意也與現代相應。

佛所說的法,不論如何翻譯、如何波折,我們現在也是在「如是我聞」。經典這樣翻譯,我們就如在靈山,也是這樣在讀、誦、看、解義的方向。所以,我們聽法要能將它當作是在靈山聽法,靈山會上有很多人。

佛在世,靈山會上是三根普被集過來的,而有「初即信解之」。起初聽到法很歡喜,雖然信解了,有人是深心信解,有的人只是初淺知道,要看我們的根機。

聽法信解之後,即時「隨佛所教法,誠敬而受持」。佛陀是用愛深刻調教,我們用虔誠的心,很尊敬地依教奉行。誠與敬,就是學佛的基本態度,自然他會深信解。

我們一定要誠、敬,「敬佛如佛在」。「隨佛所教法」,隨佛所教,我們要恭敬,「鈍根者信之」,鈍根的人,只要他有心,他也能夠信。他信的法就是,「我要改變習氣,我要好好地聽話,你如何教,我就照你說的走。」

「利根者解之」,「我利根,教我一個方法,我要想辦法來做事情。」這就是利根的人。只要學會拿剪刀、熟悉剪紙的方法,他能千變萬化,剪出很巧妙的紙雕藝術,這是利根的人。

「謂信者解之」,利根的人愈信,他愈做就愈了解、愈清楚。他知道不對的就不要做,邪知、邪見要很注意。不只注意,還要破除邪見。他不只自己破除,也要想方法教導他人破除;不只自己,也為他人。

「解者破無明」,邪見與無明不同;邪見,就是信的方向錯誤了,我們要如何將他導正過來,走上正向的信仰。無明就不同了,會起貪瞋癡的無明煩惱。

「信者破邪見」,我們見解偏差,只要有人為我們導引正向,最重要的,我們要能徹底了解道理的真諦。從開始講《法華經》,就一直告訴大家,「真空妙有」。你遇到事情時,要如何解開心結?人與人之間有什麼好計較的呢?不計較當中,我們的真實法,「妙有」在哪裡?如何來應用?可以「真空」,但是我們的「妙有」呢?「解者破無明」,要如何破除無明?絕非打禪謎就能覺悟,必得落實身體力行。

「法華經序品曰:種種信解,種種相貌」。這句在〈序品〉就說了,各種的信解,形態不同,就有各種的表達。我們聽經已經聽到第十七品〈分別功德品〉,也即將結束了。到底我們有分別出真實供養的實相出來嗎?是否建塔、讀誦經典、建造僧坊、抄寫經字,功德就很大嗎?

這段文只是告訴我們:你要如何深心信解這部經、法就是如來全身,也是如來的慧命。佛陀教導我們要懂得為人類付出,於是教我們行菩薩道;菩薩道就是信解法之後,我們敬慎,很恭敬、謹慎地將法接受來,落實在我們生活中,在人與人間去互動。

但是,你要去幫助人,方向要能正確,我們自己要先了解法。我們自己要聞法、信解,接受教法之後,要如教受持;如教受持,我們就要信之、解之,才能真正與道理會合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