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423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09集
繪圖/黃逸樵
滅生死名滅度,亦言大患永滅,
超越度過四流,般涅槃入清澄;
滅障度苦四流,是滅見思塵沙,
度是分段變易兩種生死解脫。
流而不返謂之流。
謂眾生由三惑之所流轉,漂泊三界,而不能返於涅槃彼岸。
又名四軛,與四暴流同。四無明軛等,和合有情而使受種種之苦,故云軛。又名四暴河者,以其惑業,暴湧成河,漂沒眾生流。
「滅生死名滅度,亦言大患永滅」。我們修行要很用心探討,「滅生死名滅度」,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開始,身體無時不刻都在新陳代謝中。不知覺中隨著行蘊的生滅法,我們的身體也不斷產生變化。
這個生滅法,我們的身體若盡了,「生死」只是我們看得到身體的粗相。同一個人,卻是嬰兒、孩子、年輕人、中年人,壯年、老年,隨著歲月的流逝,名稱自然產生變化。
不限年齡,每個人總會面對無常來敲門的時刻,這也是苦之一。若不懂道理,就迷失在人間。所以會有擔憂,有煩惱就放不下,這是深淺不同。
比煩惱更重的叫做無明。我們正是帶著那麼微細的無明惑而來。我們都不知從身體帶來新陳代謝的生滅法、從業力帶來無明惑的種子;我們一直要到最後,等到粗相的形態出現,才知道不是生便是死,這是一般的凡夫。
修行,就是要將過去的無明、習氣都調伏了。好的習氣、善的態度,完全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;我們同時還要修福、修慧。若如此,這輩子的這個生滅,滅生死,我們就自度了。自度就不再受到因緣、無明將我們綁住,已經「轉識成智」了。
「亦言大患永滅」,亦即這些煩惱、無明、惑全都消滅無形了。自然每天把握分秒,好好改變自己的態度,改變過去的惡習,全心力為人間付出。若沒有及時把握因緣,調整好自己的心態,一旦無常忽焉而至,無明識的種子又帶到來生。所以,我們要「超越度過四流」。
「般涅槃入清澄」,「般涅槃」就是大自在了。到最後關頭,我們很輕安,不惶恐、沒有貪戀,這念智慧回歸未來的壽命,就是很清澄、很乾淨,離開沒有帶著煩惱無明,「靜寂清澄」,就是很灑脫。
「滅障度苦四流」,要滅掉人、事、物一切的障礙;倘若我們與人無爭、與事無爭、與世無爭,自然回歸道理就沒有障礙。若能如此,「是滅見思塵沙」。見思,見就是濁,也就是我們的煩惱;思,就是無明,想入非非。「塵沙」就是惑;「見思惑」,就是煩惱、無明、塵沙惑。
「度是分段變易兩種生死解脫」,這些煩惱若都去除了,「度」是解脫分段、變易生死。分段生死、變易生死,這兩種生死都沒有保障,而且又很苦。我們回過頭來,了解「滅」生死,這個「滅度」。若知道這些,我們就要很謹慎,知道斷人生苦的大患的源頭,所以我們要修行。
「四流」,「流而不返謂之流」,它的名稱叫做「流」。「謂眾生由三惑之所流轉」,三惑,見思、塵沙、無明惑,三種的無明;由見起煩惱,由煩惱起無明,由無明起惑。「謂眾生由三惑之所流轉,漂泊三界,而不能返於涅槃彼岸」,就這樣漂泊在三界中,要再求回來涅槃岸,「不能返」,很難了。
「流」有四種,「又名四軛,與四暴流同,四無明軛」,是「四軛」或者是「四暴流」?佛說是同一項,就是「四軛」。「和合有情而使受種種之苦,故云軛」,就是「和合有情」。這個流就是流在有情眾生之中,而受種種的苦,就像牛、馬要拖車,牛軛與馬軛要掛在牠的肩頸上,才能與拖車連結起來。
「又名:四暴河者,以其惑業,暴湧成河,漂沒眾生流」。若是「四暴河」,就是還有惑業。這些煩惱無明都造起來了,惑的業也愈來愈重,就像湧泉一樣,整個噴薄出來,好像火山一爆發就無法止住,這種無明流轉,漂沒眾生。
總而言之,我們既得人身,也得聞佛法,就要很珍惜,好好利用時間,盡我們的責任,改變態度,這是很現實的修行方法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