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行者利他 為趣道場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42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07集


繪圖/黃逸樵


佛成聖道之處,菩提心是道場,
學道處為道場,調直正念道處,
思惟入正行處,靜澄心念境處,寂然心境道場。

何處是道場?我們心所皈依處,即是佛陀成道的地方,「佛成聖道之處」。菩提心就是道場,人人本具佛性,菩提心就在我們自己的心。

佛成聖道之處,我們要自問:哪一個地方是佛覺悟成佛的地方?就在那棵菩提樹下。歷年來絡繹於途的朝聖者,不知有多少人去到那個位置坐一下,卻是煩惱無明依舊。

佛成道、成聖的地方,佛陀與天地合而為一的剎那間,是天體合一的覺悟,是永恆的。這個永恆的覺悟,鋪天蓋地所有有形的物質無不曉了分別,可以說法,這是佛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的覺。「菩提心是道場」,這種覺就是人人本具的覺性。菩提叫做「覺」,人人皆具有本覺。他的心念與天地合一,所以覺性啟悟了,這就是佛的心靈道場。

佛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,領導弟子,在這個道場說法。心又是在哪裡?凡夫不能覺知。「有相無相,無不相」,天底下這麼多的相。而找相,相不可得,這就是「覺」。我們若能了解這些道理,要再去哪裡找?了無一物。真的要找是要向心內找,身外無一物。

「學道處為道場」,念茲在茲,我們學道處就是道場。你在哪裡學道?而道又是什麼?調直心,「調直正念道處」,過去也一直說調直心會調直道,菩提大直道。我們的心要將它調好,因為我們的心很彎曲,無法將很深的道理如同一針一線一樣穿過去。

其實要覺悟並非易事,受教是接受來了,對機用在生活中,觸事會理。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生命有多長,接受到佛法,能夠日日聽、日日受用,日日改變自己的習氣。意即每天遇到的煩惱無明趕快放下,惡緣要趕緊消除;好的緣要持續。

所以調直心,法完全存在內心,叫做「調直正念」,這就是道處,也就是我們要走的路。心是我們的道場,學道要入心,我們人生的方向,每天要調直正念走在這條路,這就是我們的行道處。

人人要時時思考,挑柴運水、開口動舌、吃飯喝茶無不都是禪。這個「禪」,就是思惟,「靜思惟入正行處」。說話的時候心在口中,做事情的時候心在手上,走路的時候心在腳下,讀書的時候心在眼睛,無處不是用心處。

「靜澄心念境處」。我們的心要常常保持靜澄的念,心常常都很澄清,這個境界就是我們的「心念境處」。「寂然心境道場」,心境寂然,就是我們的道場。

對人、對事,我們要很用心記憶著。知道路要這樣走,我們的心一片清淨,自然我們的思惟就是力量,「寂然心境道場」;並非要你去坐禪、問法就好了,話說得再多,做不到也是空的;聽很多,不懂道理也是空。真正學來就是要做,做了就實,這就是真實道場,也叫做真實法。入佛知見,法就是要讓我們應用,最重要的是教人持法、弘傳,這樣的人就有很多的功德。」因為這一品叫做〈分別功德品〉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