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41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05集
繪圖/黃逸樵
菩薩四事供養,盡形壽獻身命,
勤言利益眾生,同事利行布施,
及一切供具等,周至十方供養,
無量微塵數佛,無不普皆供養。
大家要用心聽,用心記憶著,用在日常生活中,這就是修行。「菩薩四事供養,盡形壽獻身命」,這是我們修行的方向。從最初發心的那一念,我們既已入道場修行,把握時間,從身、口、意,利用身體向著修行的目標步步精進,這才是名副其實的修行。
我們發菩薩心修行,要有這分「四事供養」的心,不是短暫的一時或者是一世,這念間就是生生世世。剎那就是一輩子了,好好把握這一念,就是生生世世的方向。
「勤言利益眾生」,要常常口說好話。「勤」就是開口動舌,都要認真口說好話,叫做「口善」。我們修行,要不斷勸導眾生也要懂得修行,這就是我們的口要勸言。我們不只勸人說好話,也要謹慎說話,說話會影響我們的人格,說話也會影響別人的行為,不要認為說話輕輕的沒什麼,說話就是我們度眾生的方法。
凡事都為了要利益眾生,說話也是要利益眾生,要有「同事利行布施」。入人群「同事」,大家安定好了,勸他們與我們一起做好事,共同入人群去教導人,這就是菩薩的供養。眾生心的需要、生活的需要、行為錯誤輔導的需要。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也都有真如本性,雖然習氣偏差,我們不捨眾生,要用包容、善解去勸誘他,這是「利行」。
「菩薩四事供養」,「四攝法」就是修菩薩行最重要的道路。還有「四弘誓願」,行在「六度」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運用智慧。「六度」還是要以「四攝法」、「四弘誓願」為根本。「四攝法」為助行,以「六度萬行」為菩薩所開拓的道路,這是不能減少的。
在〈分別功德品〉,不也分別告訴我們嗎?難道只是建僧坊嗎?難道只是居士來供養出家人,這麼簡單嗎?其實,這只是一個譬喻。世間人只知道供佛功德大,為了要求功德,就要供養有形的物質。佛陀的本意不在有形的物質,而是行為的教育。
總而言之,人生的苦很多。因此,佛出人間教化眾生,有因緣讓我們聽到佛法真理。一念心,我願意與佛走同樣的一條菩提大覺道;我發心學佛,必經之道就是菩薩道。行菩薩道就要發心「四事供養」,要盡形壽獻身命。
除了盡形壽、獻身命,「及一切供具等」,有形、無形的身心奉獻。「周至十方供養」,又很普遍。慈濟從臺灣發祥地,已經普及到全球了,精神理念就因為有身體力行的人負責來帶動,所以能將精神理念影響到全人類。
「無量微塵數佛」,人人都是未來佛,我們用這樣的心來供養,愛語、勤言、勸言。要懂得尊重人,這叫做「愛語」;懂得度化眾生,叫做「勸言」。菩薩從事四事供養,「無不普皆供養」。用這「四事」,對一切眾生都視為佛,「無量微塵數佛」,生生世世不就多得像微塵數那麼多嗎?我們要從少數開始結好因緣,表示我們生生世世供養微塵數佛,不斷累積到將來。
《法華經》〈分別功德品〉,告訴大家,「你們要入佛知見,就要用心。」「佛知見」,不是那麼容易,就如修行在叢林經行,不只供養四事──衣、食、住、行而已,真正四事供養是在修行者的心中。不是在有形相,是在無形相;聽法,落實在生活,觸事要會理。佛陀開示,我們要悟入佛的知見,發心供養,功德就很大,是在家二眾、出家二眾,四眾弟子都要信受奉行四事供養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