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41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603集
繪圖/黃逸樵
聞一切法,常能受持,憶念不忘,如教攝念;
行於布施,捨心相續,能持戒法,身心清淨。
忍辱和顏,柔和善順,倍策精進,勤求不息,
思惟修禪,靜慮棄惡;慧性明了,一切智行,
一切誓願,安樂無量。
時間如是飛快過去,大家要用心思考人生。我們要好好把握每一天、每一時刻聽到的法,要時時銘刻在心版上,這就是永恆的受持。
「聞一切法,常能受持」,我們將法入在心中,身體力行;待人處事不離開身、口、意,起心動念、開口動舌一切都是善,這就是我們處事的方法。
「憶念不忘,如教攝念」,我們聽法入心,要有記憶,念念都在心中,才能隨時落實在行為中,這是修行最快速深解佛法。「如教攝念」,師父這樣教,我們就這樣記憶下來,將法攝收下來,「行於布施,捨心相續」。
我們行菩薩道要學的法,包括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。布施就是要「捨」,這輩子多把握時間,善於利用這副身體,懂得捨出身上所有的物資。自己做的分分己獲,來生今世,還是自己去累功積德。「能持戒法,身心清淨」。懂得持戒、守法的人,自然他身心輕安沒有煩惱、心很清淨!
修行的過程有這麼多,我們要看得開又做得到,還要「忍辱和顏」。在世間做事情並不容易,不論是臉色、聲音等等都要堪得忍,對人還要和顏悅色,要很柔和、很愉悅,聲音、語言要能訓練得「柔和善順」。如此,方能稱作修行者,這就是信解,也就是敬法、如法受教;能夠身體力行,都是對自己有益,我們得以修功積德。
因此,人人要「倍策精進,勤求不息」,把握時間、利用生命,我們有力能夠付出、利益人。名稱說利益人,其實也是利益自己,在精進、結善緣,為來生積道糧。
「思惟修禪」,我們要思惟,要修禪,就是我們的心要修得正。心念正,才能靜下來;心念若不正,就靜不下來,叫做「思惟修禪」。並非坐在那裡修「三昧」;三昧就叫做「正念」,正念要修好。所以,我們要善思惟,好好地思惟,若能「靜慮棄惡」,將我們的無明煩惱都棄了。
「慧性明了」,自然我們的真如本性,都清楚明瞭了。「一切智行」,我們所做的一切,都是用智慧在待人接物,能夠輔導人人方向正確,自己行為沒有偏差。所以,「一切誓願,安樂無量」。大家要懂得好好用心,及時下功夫。
我們誦經、教人讀誦等等,何況有人「持是經,兼行布施」。前面只教我們寫經、讀經、誦經;現在又要「兼行布施、持戒」,兼在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等等,這是「智行」。所說的「智行」,就是「與修持諸善法」,這就是智慧。
付出無所求,是人家所需要,才是真正的善;真正及時要做的事情,或者力量會合起來,用真智慧去執行,能夠為天下做出一番大事業。這隨分力,懂得用智慧去安排行動。「從身體力行」,由我們自己親自去做,就是「智行」。
修學佛法最重要的,就是要用心投入,法入心了,我們才不會一輩子空過人生,大家要好好地「聞一切法,常能受持,憶念不忘,如教攝念」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