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411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98集
繪圖/黃逸樵
初善、中善、後善,
應根機得法益,是名謂時節善。
法華一經所說之法,其義深遠,其語巧妙;
法髓,圓教了義之理,直教菩薩道法。
第一時教,佛成道,說四阿含等小乘;
第二時教,佛復為說一切諸法皆空,即諸部之般若經;
第三時教,佛為說大乘菩薩真實法。
佛一代時教,應眾生根機分三段來教育,所說的法都很圓滿,而眾生也都受益,叫做初說、中說、後說,也是「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」;三段的說法都是應眾生不整齊的根機而說。
「應根機得法益,是名謂時節善」。佛陀以智慧觀應機逗教,人人能夠信受奉行,大家也都得到法益,這叫做「時節善」,也叫做「初善」。
「法華一經所說之法,其義深遠,其語巧妙」。所以「法髓」,這是《法華經》所講的法。佛的時教,就是初時、中時、後時;初時講「阿含」,中時談「般若」,後時說「法華」。亦即「阿含時」、「般若時」,佛陀應機逗教一路說過來的法,來到《法華經》,將它會合起來,淬煉出法的精髓,所以《法華經》是「所說之法其義深遠」。
《法華經》就是談中道,其義巧妙,說有,有中又是空;說空,卻是中間有妙有。談空說有,空中妙有;這就是佛陀用智慧,權巧方便說法,但是不失真理。「其語巧妙」的法髓,就是圓教,這個「圓教了義之理」。「了義」就是很清楚的道理,不執空、不執有,「直教菩薩道法」,教我們行菩薩道的方法──入人群,度眾生。
佛陀「三時說教」,來到《法華經》;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全身舍利,有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就是寶塔現前。人人心中都接受過信解《法華經》,道理要很深入,落實、體解,自然人人的內心就有一座靈山塔,在靈山的塔中,我們的心、法都很俱全。
「修七善法,建七寶塔」。常常在經文看到塔是七寶所合成,何謂七寶?我們行七善,也叫做七寶;這個「七善法」,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。
第一,就是「時善」,第一時的善,就是「佛道初成」。佛初時覺悟之際,華嚴境界現前了,就是定中說法。佛的心境是人人具有,思考要如何化度眾生?「佛道初成」,要如何開這條路?
「佛道初成,初、中、後三時之所說,隨機應教」,有初機、中機、大機,必得應機逗教。這是「三時說教」,用三段時間來「隨機應教」,這是佛道初成,就是先適應人的根機。
第二善,就是「義善:佛法之義,深而有利益,得今世後世及出世之道利。」現在還是佛的時代,後世的人都能長久輾轉延續下去,知道世間法,如何出世間道,就是佛陀初時與第二時的善,也是我們現在施教,開始分析根機,要用什麼方法讓眾生體會得到,願意行人間事。生活中如何入群?入群中如何去承擔、去付出?一步步讓他體會這個人、事、理。
第三的「語善」,既然了解法了,就要去做;必得觀機,對這個人要說什麼話,「隨方俗之語而能示正義」。各地都有其風俗,何況生活文化各異,都要隨其語義。若要度化他,就要用部落熟悉的語言。
第四「獨法」,就是「但為無餘說之」。無餘,就是根機比較高的羅漢、辟支佛,已斷除見思惑,但還有根本無明;不是簡單的說因果、教他做善事就好了。執著的人,要用什麼方法破除他的執著,願意接受,這就要用特別的方法,這是說方便有餘土。
第五要「具足」。就是「佛之所說以一經一偈,而諸法具足圓滿,不待餘經而成」。意即開始要走入大乘法了。就是空、有都要具足,不論有事、有物、有人的道理,或者僅僅執在自己的法,這樣的人我們都要用方法對治。佛所說的一經、一偈,都是法法具足。
第六是「清淨調柔」。有空、有、中道這麼具足的法,要如何讓人人都能夠接受?「清淨調柔」,我們講說道理要很精、語言要柔軟,這樣來與眾生會合。
第七「梵行」。我們說法,自己的身心要有調直行。我們自己的心清淨,心念沒有生滅、沒有得失,就是一心一志,將真實法要度入眾生心。
「梵者以涅槃而名」。不是死了叫做涅槃,而是我們的心念清淨,不生不滅,非常的圓滿,這叫做「大涅槃」,就是靜寂清澄。這種靜寂清澄,無生滅法,就是道。「此道能至涅槃故名為梵行」,這就是最清淨法。大家要用清淨心說清淨法,人人清淨接受,應用在斷除煩惱。
「大菩提直」就是一條路,這條路的真理、風光真的是很豐富,都在法華全經之中。所以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全身舍利,而全身舍利的心地風光,就是這「七善」,七項善構成起來,造成七寶塔,這七項善就是佛陀一生的施教,有「三時」、「七善法」,一路走過來。我們若能專心調直在菩提道上,就是七寶建塔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