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409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96集
繪圖/黃逸樵
四事供養:飲食,衣服,臥具,湯藥。
佛在舍衛國祇園,為波斯匿王說法,
王即請佛及供僧,夏安居三月供養,
及供給所須衣被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,故云四事供養。
「四事供養: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湯藥」,這是出家修行者日常生活所需,即便是佛陀、僧團中的人人也沒有離開這四事。
佛在舍衛國祇園,為波斯匿王說法,王即請佛及供僧,夏安居三月供養,及供給所需衣被、飲食、臥具、醫藥等。佛陀說法利益眾生、修行者法喜充滿,波斯匿王也率大臣時時來列席聽法,四眾皆大歡喜。
大家讚歎波斯匿王完成很大的功德,波斯匿王也很歡喜、很得意。所以不自覺地就向佛陀展現他內心的歡喜和得意。佛陀一再制止:「不要一直說你供養的功德很大,不要一再展示你功德大。」
佛陀教示波斯匿王說:「凡夫輪迴在人間,生生世世累積煩惱無明,要不斷去除煩惱,時常造福人間緣。如是因、如是緣,果報必定是累世受持;不是一段因緣就很大,其實過去就有種種的因緣。切莫在無明惑念中掩蓋掉一切功德,因為顯耀自己的功德,也是無明之一。」
意即要無所求,用無所得的心念,無所求去付出。所以,不要一直心繫著這樣有功德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就不要計較、校量,這是佛陀用真心教育這位國王。
我想,真正的人間菩薩是在慈濟。五十多年來,他們走入菩薩道,付出無所求,時間不論有多長,大家做就對了,做得很歡喜。彼此感恩、互相感恩,因緣會合共同完成利益人群的事情。
做過就放下了,反正做得滿心歡喜、感恩,這叫做「三輪體空」──沒有我付出的這個人,也沒有我是為誰而付出,也不會一直計較我付出了多少,這三項都忘了,叫做「無量無相」,也是佛陀教育我們如何捨去煩惱的方法之一。
人間的境界,佛智慧法身的境界、慧命的境界,完成有形的形相;世間有形、有相無不都是人心智慧的完成。付出是捨,以「慈悲喜捨」行「六度萬行」。「四無量心」、「六波羅蜜」會合起來叫做「十波羅蜜」,無所求,就是菩薩修行的境界,這就是「四事」。對人間所需要全部供養、全部付出,很甘願付出。
佛在世的時候,另一位「阿育王」,也譯作「無憂王」,在佛滅度百年後出現人間。阿育王,於公元前二七○年間,統一全印度,初奉婆羅門教,後來改信佛教,成為大護法,興慈悲、施仁政,於國內建八萬四千大寺,及八萬四千寶塔,派遣宣教師,到四方傳法,使佛教發揚於國外。
國王有大威力之時,擁護佛法,佛法就能夠很昌盛。波斯匿王是逢佛世來供僧,「以四事資糧供佛僧護法」;佛滅度一百多年後,阿育王興隆佛法,建八萬四千塔供養佛舍利,是佛法中的大護法。
經云:「阿逸多!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不須為我復起塔寺,及作僧坊、以四事供養眾僧。」善男子、善女人,包括四眾,除了出家二眾,還有在家二眾,追求佛法者都能稱為善男子、善女人。這些人「不須為我復起塔寺」,只要有這部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全身;佛的全身就是慧命,佛陀的真諦道理,智慧生命就在這部經典中。
只要你深心信解,心門開了,如來藏性與真理會合了,清淨無染著,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我們就與真理會合在一起。所以,入如來知見,我們進如來室,著如來衣,處如來座了,就會看到佛還在靈鷲山講說《法華經》,就是會道理了。
有法在心中才是真正修學佛法的人;你的誠意到哪裡,法身就到哪裡成就,這座「塔」就完成了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