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》深信正法 猶處靈山

0觀看次
A- A+

20180407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94集

繪圖/黃逸樵


修正法誓願行,發深信心行因,
信受入群化緣,於佛正法向果,
迴因緣向果報,化土修證淨土。

繫念思惟,堅固志念,
深信正法,猶處靈山。

「修正法誓願行」,我們要立弘誓願修正法。認真修行,發願如初,步步方向正確如誓願行。倘若誓願行偏差、念弱,我們的行為因而偏向,修行的意義完全偏差了,這樣的人生如何叫做修行?因此,我們要時時自我警惕,方向不能有毫釐偏差,因為「差之毫釐,失於千里」。

發弘誓願入道場了,老實修行這念心必定要保持。「長劫」或者「促為一念」,一念等於長劫,長劫也是從一念開始。一念正,向前走到很遙遠、時間很長久,都沒有毫釐偏差,這叫做「正法誓願」。

「發深信心行因」。我們開始發心,一發心就要很深的信心,要很深信目前所在進行、所在走的無不都是因;粒粒的種子、粒粒的因。「因核果海」,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,我們發深信心是行因。一舉手、一動步無不都在因中,開口動舌都是一個因。

我們發心起念去付出,就在那一念心,這叫做菩薩。這念好心的動作,好心就是因,動作就是果。「因」與「果」之間需要「緣」,需要被我們幫助的人,就是我們的緣,叫做「信受入群化緣」。「深心信解」為因,「信受入群」為緣,這叫做因緣。

「於佛正法向果」,我們將佛法用在人事中,觸事就再會理,我們這樣做對不對?我們是秉承這個道理,入群去做了,就要對準方向,叫做「於佛正法向果」。

「觸事會理」,每一天做的事情都要慎思,很謹慎地思考,好好地回想:「迴因緣向果報」,要很謹慎再回顧一下,到底這麼長的時間,因緣、化緣有順嗎?觸事對人有沒有回歸在正法?這個因緣、果報有沒有合?

倘若一念偏差,結果完全不同了。當初那念心,自己的正因緣沒有顧好,一念偏差,因緣又回歸到錯誤的俗因緣去了,這叫做人生險道。在〈化城喻品〉,不就是處處險道嗎?這個險道,就在人與人的因緣中。這種因緣,順緣、逆緣,善緣、惡緣,善惡、反逆因緣都是人對人,這個因緣向果,最後的結果還是要自作自受。

「化土修證淨土」,化土,娑婆世界正是釋迦牟尼佛的化土。佛陀化身人間,八相成道,這就是佛內心的淨土。佛陀的內心本懷,就是用正法教導眾生「開示悟入」,要讓眾生知道人人皆有佛性,同樣也能體悟天地萬物真理,能夠利己利人,修正好這條菩提大直道。

我們要「繫念思惟」,自己的心要收攝好,不要讓心放逸掉,要「堅固志念,深信正法」,我們的志念要堅固,才能深心信解正法。若能如此,「猶處靈山」,我們的心永遠都在靈鷲山,入如來室,我們與佛同處,常見佛住靈鷲山。這不就是佛的壽命長遠呢?

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,他暢演本懷,在靈鷲山說他內心的話,教導眾生,彼時佛的心境是如此的開闊、平正;與佛同處,我們也一樣要有這樣的道心。學佛就要保持這分「修正法誓願行」,要「發深信心行因」。起心動念無不是從那念因的種子發出,經歷長久時間,回歸回來沒有離開那粒「因」的種子,這叫做發心如初,成佛就有餘了。
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歡迎加入靜思園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