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0406證嚴上人講演《法華經》/大愛臺《靜思妙蓮華》1593集
繪圖/黃逸樵
菩薩行有大小:
持大法恆不退,發大弘誓入群,深行菩薩為大;
初發心之菩薩,初啟大乘法心,學行未深為小,山千仞初步起。
「菩薩行有大小」,不是分別大小,而是修行的前後。先發心入菩薩道就比較資深,後發心入菩薩道比較資淺。「持大法恆不退」,有人一發心,就是發大心、立大願,積極行入菩薩道;對眾生殷勤付出,一心精進沒有懈退,這就是大菩薩,也是資深菩薩。
「發大弘誓入群,深行菩薩為大」,也有發弘誓願入人群,他深行菩薩道,發心深宏、時間持續,從來不曾退轉過,這是真精進的大菩薩。長久以來,自作教人作、自利利他,來來回回,永遠輔佐佛在度化眾生,時間長久,一心一志行在菩薩道上,這都叫做「大菩薩」。
也有資歷淺,才開始的「初發心之菩薩」。雖然發心學行,但是凡事都很小心,向前走有顧慮,這就是新發意菩薩。他很願意用心去付出學習,卻是對自己還沒有十足的信心。「初啟大乘法心」,大乘心剛剛被啟發出來。
「學行未深為小」,有的小菩薩是因為他年紀小,就能親近佛法,童稚的心靈很純真、善良,教他如何做,他就開始發心了。先不去問他道心是否堅固,因為年齡還小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有機會接觸佛法,啟發善心,很單純地依教在學、在做,這是小菩薩。
但也有年紀較長的,過去只知獨善其身:我修行是為了斷生死,不管別人,就是管好我自己。後來聽法了解了,時間同樣在過,與其利益自己,不如同時兼利他人,還可以自他兼修、同時得利。其實,幫助他人的過程中,也是自我修行,在發善念、愛心的同時,就是利益到自己了。
這種信解行大乘法,無論年齡大小,總是行大乘法的那一念開始,就叫做菩薩了。論發心深淺,年紀大了,才開始學利益他人,也算是小菩薩。所以,發大乘心有先後,資深叫做「大菩薩」,資淺叫做「小菩薩」。
行菩薩道要很長久的時間,如是因、如是緣,如是深心信解的過程中得來的。菩薩在無窮盡的時間,還是要六度萬行。
「學行未深為小,山千仞初步起」,就像我們爬山一樣。如八千多公尺高的喜馬拉雅山,想要登頂,也要從初步開始。若要攀登臺灣最高峰的玉山,同樣也要從第一步開始,一心向前才能攀上最高峰;心在腳下,不是走一步算一步,而是一心前進,才有可能抵達。
我們現在學佛,就是要學佛的知、見,佛的教法,就是要讓我們入佛知見,既說出來的法,不只讓我們知道,還要讓我們看得到:菩薩道就是這樣走、這樣修。你不只看得到,還能夠身體力行,同樣進來這樣做、這樣修;自己深心有所體會,這叫做見理。
當我們自己起一念善心,同時引導別人也一起做。我做,我感受;你做,你感受,彼此有感受,同行菩薩道,這就是入佛知、見;「知」是了解,「見」是深心深入,看得到就做得到,這佛的知見。這個知見,就要從深心信解如來法身,我們要很用心相信佛所說的法。你有相信,才能夠入;進去,才看得到,也才懂得做;做得到,你才真有感受。
(整理/釋德清、靜明)